兴趣是滋养有趣灵魂的养料,能够让人坚持探索生命的广度和高度,捕捉生活中的快乐,可以让人的灵魂丰腴壮美。
兴趣会提醒我们去挣脱平庸琐碎的生活,体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提升自己的认知层次,让灵魂更加丰盈充实。
兴趣是一种情绪状态,学习过程中力求接近、探索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积极态度和倾向。
兴趣也是个体在好奇心、探究本能的驱使下,遇到新事物时运用已有的知识、技巧去尝试理解,继而搜寻更多相关信息,并且能在一段时间内产生动力、获得深入发展的情绪体验。
比如,光爱看电影就不能算真正的兴趣,只有在看完后还能去搜索它的相关信息,搜集更多的资料,了解更多的情况,才是兴趣。
我们可以把“兴趣”分解为“兴”和“趣”两个方面。
“兴”代表让人一时兴起、瞬间感到兴奋、来了兴致的事情,“趣”代表有趣味的且能够使人乐此不疲地追求的事情。
01
兴趣的分类
兴趣一般分为3类,分别是养生型兴趣、宣泄型兴趣和益智类兴趣。
养生型兴趣:陶冶心性、修身养性的,比如琴棋书画、摄影、雕塑、茶艺、插花、园艺、手工烘焙等。
宣泄型兴趣:调节身心健康、宣泄压力的,比如音乐类、运动类的,包括唱歌、乐器、舞蹈、游泳、健身、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等。
益智类兴趣:有助于启迪思想、发展逻辑思维的,比如阅读、写作、棋类、机器人课、编程、动画设计等。
人最早的兴趣是感官型的,比如喜欢美食、喜欢观光,这是天然的爱好。
不过,感官是靠不住的。
再好吃的东西,再好看的风景,也都会腻,所以感官型兴趣属于初级阶段。
要让兴趣可持续,就应加上自我认知,有思维的深度参与,才能形成自觉型兴趣。
乐趣就是源于自觉型兴趣,属于一时兴起,能让人将精力比较恒定地投入某件事情,更会让人形成一种能力,继而有钻研、探究的热情,同时也带来超越感官的内心快乐。
由兴趣驱动,形成一种完全自觉的理性行为,“心之所之”“心之所向”,是价值观主导下的选择。
感官型兴趣不可缺,但不能放任,否则会玩物丧志。
即使是自觉型兴趣,同样需要把握分寸,否则误入旁门左道,也会走火入魔、不能自拔。
根据兴趣的内容,还可以把兴趣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物质兴趣主要指人们对物质生活(如衣、食、住、行等)的兴趣和追求;精神兴趣主要指人们对精神生活(如文学、艺术、科学等)的兴趣和追求。
儿童更多的是对物质的兴趣,青年以后,精神兴趣得到发展,开始对文学、艺术感兴趣。
中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无论物质兴趣还是精神兴趣都需要积极引导,以防在物质兴趣方面畸形发展,在精神兴趣方面消极发展。
02
培养中心兴趣
人的兴趣可以丰富、广泛,但要有中心兴趣。
没有中心兴趣,虽然好像样样懂,但往往疲于奔命,样样都不精,最终一无所获。
稳定的兴趣能使人长时间地专注于某项活动,一步一步地深入探索,有极大的热情和意志力,遇到困难能百折不挠,这样很容易在某领域取得成功。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不稳定,比较笼统、模糊,易对学习的形式感兴趣并从中获得满足。
任何新颖的、形象的、具体的事物都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
因此,小学课堂教学应更注意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教学内容的生动活泼和教具的新颖有趣。
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明显分化并趋向稳定,其学习兴趣的范围也不断扩大,表现为对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的兴趣增强,开始注重学习内容。
他们对复杂的疑难问题和较高的智力活动很感兴趣。
因此,在中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从教材的内容中挖掘深度,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开动脑筋的智力活跃状态,在对某一门学科感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对其他学科的兴趣。
教师还应以此为中心兴趣,指导学生在该领域涉猎更广泛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以此为自己的志趣,甚至是一生的事业。
03
选择兴趣班
为孩子选择兴趣班的时候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儿童优先原则——先儿童后家长,让孩子自己选,尊重孩子的选择。
能力优先原则——先能力后参与,在学校课程学有余力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如果超出能力就是在折腾。
兴趣优先原则——先兴趣后功用,至少孩子得不反感、学得下去。
运动优先原则——先运动后静坐,运动有利于健康,健康是放在第一位的。
艺术优先原则——先艺术后学术,艺术激发孩子创造力,也更能引起孩子兴趣。
一般来说,建议给孩子在艺术类和运动类中各选一个兴趣培养。
若孩子有余力,则可以根据孩子的爱好和特点再选一个。
特别安静的孩子,往往更喜欢安静的活动,如阅读和手工。
但家长、老师需要适度鼓励他“动起来”,所以可以适当安排运动类项目。
持久性差的孩子反而需要静一静,美术、烘焙、乐器等都可以考虑。
如果这类孩子偏要选择运动类,可以选乒乓球,因为这是一项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活动。
您家孩子参加了哪些课外兴趣班呢?是如何选择的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本文内容源自钱志亮老师新著“立德树人教育论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