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时,家是港湾。
父母不在,家成远方。
许多中年人都有这样一种感受:自从父母去世后,自己仿佛成了“无根的叶子”。不仅少了依靠,连亲戚之间的走动,也渐渐淡了。往年春节那种热热闹闹的聚会,变成了各自过年,互相发个祝福语就算完事。很多人会问:为什么父母走后,儿女不再与上一辈来往了?其实,这背后有三个很现实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情感的纽带”断了。
在多数家庭中,父母是整个家族情感的中心。父母在时,逢年过节,大家总会聚在他们家吃顿饭。兄弟姐妹的孩子们在一起玩闹,大人们聊天、唠家常,那是最温暖的时光。可父母一旦离去,那股凝聚力也跟着没了。
我认识一位老邻居张婶,年轻时家里热闹非凡,每逢节日她家饭桌都坐满人。可自从老两口去世,儿女们之间的来往越来越少。以前每月还去对方家串个门,现在连个电话都稀罕。她的女儿曾叹息:“以前总觉得是亲情,现在才明白,原来是爸妈在维系。”没有了那盏亮着的灯,再好的亲情也会冷清下来。
第二个原因,是“人情的算计”多了。
父母在时,儿女们来往讲的是“情”;父母不在后,亲戚之间的关系,慢慢变成了“利”。谁家条件好一点,谁就容易被议论;谁混得差一点,谁就容易被看轻。小时候一起长大的堂兄弟,成年后见了面,也不再那么亲热。
我有个朋友李强,父母去世后,他和叔伯家的来往越来越尴尬。以前常常互相帮忙,如今见面都客气得像外人。后来他感慨地说:“父母在时,家是感情;父母不在时,家变成了利益。”确实,时间和现实会让人看清,许多亲情的温度,其实取决于有没有共同的牵挂。
第三个原因,是“生活的距离”大了。
父母那一辈人生活在同一个村子或城市,彼此之间熟悉,感情深厚。可到了儿女这一代,大家分散各地,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想见一面都要提前约。距离拉远了,感情也就淡了。
我曾在春运的火车上遇到一位五十多岁的女人,她坐在窗边看着外面的夜色,轻声叹道:“我妈走后,我就很少回老家了。”我问她为什么,她笑着说:“以前回去是看妈,现在妈不在了,回去也不知道该去哪儿坐。”那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很多人不是不想回家,而是家已经没有了那份温度。
其实,父母离世,不只是生命的告别,更是一个家族情感链条的断裂。
父母是家的根,根没了,树叶自然飘散。可人生就是这样,到了中年,很多人不得不学会接受“散”的结局。
不过,这并不代表要彻底放弃亲情。
有些人离开了,但他们的爱还在。父母在时,我们依赖他们;父母不在时,我们就该学会做那个“维系家”的人。哪怕一年只聚一次,也别让家族彻底散了。哪怕只是一个电话、一条问候,也能温暖人心。
我见过一个值得敬佩的男人——他叫老王,六十出头。父母早逝,但他始终坚持每年清明组织兄弟姐妹去扫墓,扫完后大家一起吃顿饭。十几年下来,家族之间的感情反而更近了。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执着,他说:“爸妈不在了,但我们还在,他们在天上看到,也会欣慰。”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当我们走到这一步,不妨放慢脚步,想想父母当年的用心——他们之所以愿意做那个“维系亲情”的人,是希望你我记得:家,不只是血缘,更是牵挂。
所以啊,别因为父母不在,就让家变得冷清。
别因为生活忙碌,就与亲情断了线。
人这一生,终究会失去很多,但能维系一点真心,就是最大的幸福。
父母去世后,儿女之间的疏远,看似无情,其实是人之常情;但如果你愿意伸出手,点燃那盏曾被父母照亮的灯,也许温暖,仍会重新回来。
上一篇:厦门美国留学中介机构排名前十
下一篇:2024校园招聘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