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题目
某高校公选课学生将课堂签到二维码传至短视频平台,引发上万人线上签到、讨论区留言泛滥;此前还出现“百万人为高校新生选军训服”“超132万人参与班级小程序选班长”等情况。这些原本为提高效率的线上手段,在流量裹胁下偏离初衷,扰乱课堂秩序、浪费教育资源。凸显互联网双刃剑效应。谈谈你如何看待这类“线上教育场景被过度娱乐化”的现象?
热点解析
各位考官,考生开始答题:
线上教育场景被过度娱乐化的情况,我既觉得惋惜又觉得需要警惕,本是为了提高效率、方便师生,可现在被流量带偏,变成“万人围观”的狂欢,这其实背离了教育场景该有的严肃性,我认为这种现象需要及时纠正。
这件事情,首先受伤的是学生的学习质量,陌生网友扎堆签到、刷无关留言,真正上课的学生很容易被混乱的讨论区分散注意力。其次会加重教师的教学负担,老师本来要按计划组织讨论、讲解重点,现在得花时间提醒陌生网友退出,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节奏。更关键的是,这种现象会消解教育的严肃性,把本该专注、严谨的教育场景变成“博眼球”的娱乐场,让大家觉得“教育可以随便玩”,浪费了课堂资源、平台资源这些公共成本。
深究背后的问题,我觉得有三个关键点:一是高校对线上教学工具的管理有漏洞,比如课堂签到二维码没有设置使用权限,随便拍、随便传都没人管;二是部分网友和学生有“流量至上”的心态,觉得把教育场景的东西发到网上、引来很多人参与,能博关注、赚热度;三是社会层面对“教育场景的边界”认知模糊,很多人没意识到课堂、班级事务这些场景有特殊性,忽视了对教育秩序的尊重。
要改变这种情况,我觉得可以从这三方面发力:
1、高校要扎紧线上工具的“管理口子”。比如课堂签到用动态二维码,设定“仅限本班学生扫码、10分钟内有效”的权限,避免二维码被外传后无限次使用;线上讨论区安排班委或教学助理实时盯守,遇到陌生账号留言、刷无关内容,马上提醒或屏蔽,确保教学场景不被干扰。
2、要引导大家树立“尊重教育场景”的意识。学校可以通过班会、校园广播告诉学生,教育相关的线上工具是“学习辅助手段”,不是“博流量的素材”,外传二维码、跟风签到会影响同学和老师;媒体也可以多宣传“理性参与网络活动”的内容,比如用案例说明过度娱乐化教育场景的危害,让更多人明白“教育不是热闹,需要严肃对待”。
3、短视频平台要尽到“内容把关”的责任。对于用户发布的“课堂二维码”“班级选班长链接”这类内容,平台可以通过算法识别后,先提示“此类内容可能涉及教育场景,传播后或影响正常教学”,再限制其传播范围,避免一下子扩散到上万人,从源头减少“流量裹挟教育”的情况。
各位考官,线上技术本是给教育“搭梯子”的,不该变成“拆台子”的。相信,只有守住每一个教育场景的严肃性,才能让知识真正传递、让育人真正落地,这也是我们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该有的态度。
考生答题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