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如今,却因为一些“掉价”行为,让这份职业的声誉不断受损。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哪些行为正在让老师“掉价”?希望这篇文章,能带来一些反思。
1. 把课堂当情绪垃圾桶,学生成出气筒
最让人心疼的,是那些在课堂上被老师无故斥责的孩子。教师是人,有喜怒哀乐可以理解,但课堂不是私人情绪的宣泄地。当你把生活中的不如意转化成对学生的冷嘲热讽时,掉的不是价,是师道尊严。
2. 对学生“看菜下碟”,家长背景决定孩子待遇
教育公平的底线,就是老师的一视同仁。但现实中,某些老师对“有背景”的学生嘘寒问暖,对普通家庭的孩子漠不关心。这种区别对待,孩子比大人更敏感。当你用势利的眼光衡量学生时,就别怪家长用同样的眼光审视你。
3. 教学敷衍了事,十年用同一本教案
“一本教案用十年”已经不是敬业,而是怠工。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不更新知识、不研究新教法,就是对学生的未来不负责任。当教学变成机械的重复,教师的专业价值也就所剩无几了。
4. 主业副业本末倒置,课堂成了生意场
利用业余时间增加收入无可厚非。但一旦副业影响主业,甚至在家长群里频繁发广告,课堂讲课留一手、补习班才讲真经——这种行为,已经触碰了职业底线。
5. 穿着打扮不得体,过度随意或过度时髦
教师形象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邋里邋遢会让学生失去敬畏感,奇装异服、浓妆艳抹则会过度吸引学生注意力。得体大方,才是对学生审美的最好引导。
写在最后:
这些行为之所以“掉价”,不是因为它们违法,而是因为它们违背了教育的本质。每一个都在无声地消耗着家长和学生的信任,也在消耗着整个教师群体的尊严。
写下这些,不是对教师群体的指责。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我们对教育怀有期待,对老师依然心存敬意,才更希望这个职业能重拾荣光。
老师的尊严,不是谁赐予的,而是靠每一个扎实的课堂、每一次公正的对待、每一份真心的沟通,自己赢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