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一千多个微专业“上新”,这下不得挑花眼了?
开心田螺
2025-10-22 20:16:48
0

开学后的第一节“数据智能”课上,老师口中“计算机体积不断缩小、存储能力却持续提升的演变”的知识点让小童眼前一亮。原本主修国际关系的她,主动转向数据智能领域,是希望能补上理工科知识的短板,为自己的未来拓出更多的职业可能。

与小童相似,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小磨也跨校选修了中国传媒大学的“计算传播”微专业。尽管明知结业证书无法在学信网认证,她仍决定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她看来,这不仅是知识版图的延展,也是在为未来考研“试水铺路”,从而更清晰地理解目标学科的要求与前沿议题。

如今,像小童和小磨这样主动跨学科、跨校修读微专业的学生,正在高校中不断增多。今年,在教育部“双千计划”的推动下,一批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微专业加速推出,正面向产业转型中的人才需求,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与开放的学习路径。

01 新风向:政策推动,

高校“微”变革加速落地

随着新学年开启,“微专业”成为多所高校教学改革中的高频词。跨校选课、多学科交叉、聚焦前沿应用——这一更灵活的培养路径正受到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关注。北京青年报记者梳理发现,当前已上线的微专业中,数智领域最为集中。

在政策导向与人才需求双重驱动下,各校纷纷加快布局。例如,北京科技大学设置“数智能源工程”“数字人文”“冶金大数据技术”等课程方向,希望在技术与人文相交叉的领域培育复合人才;北京工商大学的“数智经济”微专业强调技术素养与应用能力,课程体系覆盖经济学原理、Python/R数据分析和数字商业分析;北京林业大学聚焦“人工智能及其应用”,采用校企联合授课推动“AI+X”融合,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理解机器学习和大模型的落地方式。

与传统专业体系相比,微专业呈现出更短的周期、更精炼的内容和更强的实践诉求。多数项目由基础理论、人文素养、技术工具与场景应用构成课程模块,结业门槛为12—14学分。一些高校还向社会开放选修,探索更灵活的人才培育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学信网学籍档案近日新增“双千计划”微专业栏目,已有部分项目完成备案,这也意味着微专业正逐步走向制度化与规范化。

北京林业大学微专业招生信息

02 新路径:跨校跨界

修读微专业

微专业的“热”,不仅体现在政策推动和高校实践层面,也悄然融入了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小磨,早在2023年就跨校、跨学科学习中国传媒大学“计算传播”微专业,并顺利结业。她在社交平台上自称“微专业爱好者”。尽管当时该课程并未纳入学信网认证,只能获得结业证书,她依然“不后悔”。

小磨希望借助微专业提前融入目标院校的学术氛围,了解该学科看重的能力与方法,为考研提前布局。“想上岸一个学校,就要成为他们想要的那种人。对外校学生来说,这是难得的接触机会,能切身感受到专业看重的技能、自身提升空间以及学科前沿议题。”她说。经过一个学期系统学习,她不仅加深了对算法与数据领域的理解,还掌握了朴素贝叶斯分类模型等实用方法,并直接运用于毕业论文。

与小磨类似,国际关系学院传播学专业学生小童也敏锐捕捉到大数据和AI趋势,今年选择修读本校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数据智能”微专业。作为文科生,她意识到单一背景的局限,主动报名以打破壁垒。首堂课上,老师从计算机导论与数学基础讲起,用通俗案例梳理技术发展脉络,并强调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是后续学习的“工具语言”。

面对陌生公式,小童坦言起初有些紧张,但也在课堂中逐渐卸下对理工科的“光环式想象”——“我希望借这个机会克服心理障碍,证明文科生同样能掌握计算机技能。”

她提到,一旦掌握基础编程,未来撰写论文时便可自主爬取数据、运行代码,不再局限于质性研究,还可以尝试量化分析,拓展方法视野。据了解,该微专业包含数学基础、编程基础和数据科学导论等课程,安排在晚间或周末,一年可修毕,每学分约150元。她认为这是“高性价比的知识投资”。

今年3月,教育部印发通知,实施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推动全国开设1000个微专业(或专业课程群)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以应对技术迭代和就业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

小磨的结业证书

目前,各高校微专业普遍按学分收费,标准约100元/学分,不同院校差异明显。部分项目收费较高,如上海交通大学2025年“智能软件”微专业学费为48000元/人,在校师生为19800元/人;也有高校提供支持,例如北京科技大学“数字人文”微专业为140元/学分,表现优异者还可获得奖学激励并参与科研竞争。

在小童看来,微专业证书更像学习过程的见证,并非升学或求职“通行证”,但它帮助自己了解新领域、掌握新技能,从而拓展认知边界,“这已经足够值得”。

03 新实践:从“知识包”

到“技能包”的教育革新

今年9月23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为推进人才供需适配改革,学科专业目录已经从过去每10年修订一次,转变为每年更新发布急需学科专业清单,并适时发布微专业、微学分,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这一政策导向为高校微专业的设立提供了制度保障。

“双千”计划微专业在学信网备案

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该校在今年一口气开设了26个不同的微专业,包括管理学院的“影视创意与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应用文理学院的“北京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文物摄影与测绘”微专业等,且这些微专业普遍由“企业导师天团”(导师均来自行业头部企业)组成,为课程提供有力的校企实践环节保障。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副主任罗茵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企业导师团队的引入在较大程度上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与“真实性”,企业导师带来的不是教科书上的理论,而是鲜活的行业案例、正在进行的技术挑战和真实的项目流程。他们不仅是教师更是学生潜在的雇主和行业人脉,同时也能促进高校教师的“双向成长”并深化校企协同育人。

罗茵认为,高校当前所经历的变革是一场深刻且必要的“数字化素养”普适性转型的开端,它传递出明确信号:数字能力已不再是计算机学院的专属,而是像英语、写作一样成为所有专业学生都应具备的基础素养。

她分析认为,传统专业教育体系虽严谨深入,但建设和实施周期长,难以敏捷响应社会需求的快速变化,相比之下,微专业更灵活,围绕社会急需的领域开课,针对某一类岗位或能力快速培养技能。前者重体系和深度,后者重实用和上手快,用“小而精”的技能包回应新需求,也缓解了高校培养的“深度”和就业市场“广度”之间的矛盾。

她特别说明,微专业的“微”绝不等于“浅”而是“小而精”。这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内容更“干货”,不绕弯子,直接教上手就能用的核心技能;二是目标更明确,用更少的时间和成本,让能力尽快提升。简单说,微专业更像一个把技能“加速升级”的小型训练营。

作为“北京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的授课教师,罗茵介绍,该课程从“讲理论”转向“做项目”,减少单向灌输,更多采用PBL项目学习、案例研讨和工作坊,让课堂像“创新实验室”,学生围绕真实任务边做边学。

同时,课程预留“翻转课堂”环节,基础内容在线预习,课堂时间用于讨论和实操。考核也从试卷转向成果导向,以作品集为核心,结合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和企业导师意见,依据行业分析、原型设计、传播方案或创意视频等产出进行评分,更突出实战性和可用性。

“双千”计划文件

罗茵同时指出,学生跨学科学好微专业的最大挑战是“思维模式的切换与知识体系的融合”。她解释说,时间精力分配和知识背景差异只是表层挑战,更深层的难点在于:学生如何把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起来,比如将影视创意中的艺术思维与数字技术中的逻辑思维内化并创造性结合。

“很多学生习惯于在单一学科框架内思考,而微专业要求他们打破这种惯性,进行‘T型人才’式的整合思考——既有知识的深度,又有融会贯通的广度。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引导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罗茵说。

对于微专业的可持续发展,罗茵强调需构建稳固的支持生态系统以避免“一阵风”现象,最关键的是学分认证体系——微专业学分需被主流培养方案认可。例如北京联合大学允许微专业的课程跟本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学分进行替换,甚至进一步争取获得教育主管部门的认证,以提升其“含金量”和学生的参与动力。

其次,要建立严格的微专业设置、评估和退出机制。微专业不能随意开设,需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并配套质量评估机制,防止“水课”。校企合作也应走深走实,共建课程、教材、实验室及考核体系,形成利益与责任共同体。与此同时,学校需提供政策和资源支持,如激励机制与教学设备保障,让课程真正落地。

04 新挑战:热潮下

需要冷思考

不过,微专业真的能完全解决人才培养的瓶颈吗?热潮之下,更需保持冷思考。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现代教育研究院院长储朝晖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校集中开设微专业,主要源于当前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显著错位。尤其在人工智能、数智技术等前沿领域,技术迭代迅速、知识更新极快,而传统专业体系受制于调整周期长、灵活性不足,难以及时回应新技术、新业态带来的人才需求。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微专业招生帖

在这一背景下,微专业凭借“周期短、聚焦强、应用快”的特点,为快速补充新知识和新技能提供了可行路径,有助于缓解阶段性的人才供需矛盾。但储朝晖同时强调,微专业的兴起更多反映的是高等教育对社会变革的主动适应,其本质仍属局部调整,并非长远之计。

他指出:“我国高校自20世纪50年代借鉴苏联模式建立专业体系,其刚性结构与快速变迁的社会需求之间必然产生持续张力。要根本破解这一矛盾,关键在于推进完善的学分制与学科制改革,真正赋予学生更大的课程选择权,从而实现人才培养机制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在探讨如何提升微专业“含金量”与认可度的基础上,储朝晖也提醒,应关注其对学生全面成长与能力提升的根本价值。他指出,微专业的核心功能应聚焦于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实际能力提升。

他认为,微专业在寻求外部认证的同时,其核心应始终锚定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证书是学习成果的证明,而学生内在能力的成长才是其社会认可度的坚实基础。微专业作为对主流培养方案的有益补充,能够在有限范围内有效缓解技能短缺,若能与整体培养体系形成更深层次的联动,将为弥合学生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差距贡献更大力量。

(文中小磨、小童均为化名)

《玫瑰的故事》截图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赖丽华:甘做... 赖丽华,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涌溪中心小学教师,2024年全国模范教师。 赖丽华32年坚守乡村教育一线,...
今年就业形势极严峻的4个专业,... 2025年全国校园秋季招聘活动启动,预计超过1200万的2026届高校毕业生都将要参加各种单位组织的...
新形势下大学生国土安全教育的价... 曹阳 青年大学生是国土安全教育体系中的关键群体,其国土安全素养直接关系到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代际传承...
孩子的自律如何“养出来的” ? 山西2026年高考如何报名? 山西2026年高考志愿填报必备常识 “都七点了还不起床,上学要迟到了!...
管城回族区紫东路小学:班级管理... 大象新闻记者龚丰硕 通讯员马倩茹 为持续深化班主任育人能力建设,探索德育工作与班级管理的创新融合路径...
围绕6大重点领域,教育部推进实... 作为首批教育强国建设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教育部围绕新能源汽车、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高档数控...
再创佳绩!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2... 作为我国俄语人才培养的超级重镇,俄语实力全国第1的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发布了2024本硕升学去向。有...
大庆市公安局铁人分局深入校园开...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10月22日电(杜卓远 刘璐)为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预防校园霸凌事件发生,构建平安和...
乌拉圭 MBA 学生在沪体验太... 陈军博士(右一)带领乌拉圭MBA学子学习太极招式 10 月 21 日,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为来沪学习...
“河海方案”赋能水利新质生产力...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科创中国) 2025年是河海大学建校110周年。自淮河治理开端,河海大学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