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网络烂梗已经渗透到校园,初二学生竟用“唐人”嘲讽患病同学,班主任当场炸毛怒斥,背后隐藏的教育危机令人细思极恐。孩子们在网络语境下成长,却在无意识中践踏了最基本的人性底线。
事情起因简单而残酷:一名学生向班主任倾诉,班上同学总叫他“唐人”,班主任一开始没懂,特意搜索才发现,这个词竟被用来讽刺唐氏综合征患者,意指“幼稚、愚蠢、不正常”。一条本该带有同情的疾病名称,成了校园流行的语言暴力工具。德育课上,班主任怒斥学生,这一怒不仅是对个体的保护,更是对整个社会底线的捍卫。人有三不笑:天灾、人祸、疾病。疾病从来不应该成为笑料,更不能作为攻击他人的武器,可如今,这条底线被一些孩子用网络梗轻易踩碎。
视频一出,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网友的共鸣背后,是对整个教育环境的焦虑。烂梗不仅让孩子失去同理心,也正在悄悄摧毁他们好好说话的能力。语言本是人际沟通的桥梁,如今却成了攻击和娱乐的双重工具。教师愤怒、家长心疼、社会担忧,这场风波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网络文化对孩子的影响,比想象中更深更快。
再细看,这并非个别事件。网络上的烂梗层出不穷,从疾病到残障,从身材到性别,无所不包。一旦这些梗进入校园,孩子们便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讽刺、挖苦、标签化的思维模式。我们以为他们只是“开玩笑”,其实这是对同伴人格的逐步侵蚀。网络文化的毒性在孩子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学校、家长、社会对这种文化的防护远远不够。
更可怕的是,这种烂梗的传播速度远超预期。短视频、弹幕、社交平台,让信息快速循环,孩子们在没有成人引导的情况下不断模仿、扩散、强化这些不良言语习惯。原本应该是教育和成长的安全空间,变成了“恶搞竞技场”,甚至有学生开始用疾病、残障作为炫耀幽默的资本。教师的干预显得单薄,而家长的焦虑则像无力的提醒,面对网络洪流,他们几乎无力阻挡。
语言暴力的后果,不仅是心理上的伤害,更是社会文化底线的破坏。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会同理心、尊重、善意,而烂梗文化正悄悄抹掉这些基本认知。初二学生的行为看似调皮,实则反映了更深层次的教育缺口: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对网络文化的监管失位,导致孩子们在无意识中学习了攻击性表达,把嘲讽和幽默混为一谈,把他人痛苦当作笑料。
老师的怒斥固然重要,但这只是临时止损,根本解决之道在于构建健康的网络与校园文化。父母的引导、教师的教育、政策的规范、平台的责任缺一不可。孩子的世界不只是课堂,也在屏幕前。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不从源头防控,烂梗将不断侵蚀下一代的语言表达力、道德感和同理心。学校的警告、家长的心梗,都是社会的无声警钟:孩子们正在被网络摧毁,我们不能再视而不见。
网络烂梗的侵蚀,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孩子们被短视频、社交平台和娱乐梗裹挟,他们的语言、思维、价值观正在被重塑,而成人的懒惰和漠视,让这种重塑充满毒性。面对未来,教育者和家长要意识到:守护语言、守护尊重、守护人格,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战役。而每一次班主任的怒斥、每一次家长的提醒,都是在抵抗洪流的中流砥柱。孩子们的笑容不应以他人痛苦为代价,网络娱乐不能以摧毁下一代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