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coken 来源:爸爸在读
教育的真正意义,从来不是逼着孩子用恐惧和焦虑来填满时间,
而是让他们懂得时间真正的价值,主动去追寻热爱与意义。
爸爸在读 原创:转身传球
嘿,我是coken。
我今天看到有人问:
如何看待生活中“孩子不想上学父母让其捡垃圾”的教育方式,有意义吗?你的孩子如果忽然不想上学了,你该怎么办?
我心里并没有太多惊讶,反而生出一种深深的疲惫。
疲惫在哪?
在于这么多年过去,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仍然没有看清楚:
我们心里头压根没明白,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学习动力”这件事。
《驱动力》这本书的作者丹尼尔·平克(Daniel H. Pink)写过这么一句话:真正能够长期激发一个人努力前进的,从来不是外部的惩罚与威胁,而是发自内心的自主感、精通感和使命感。
简单说,人更容易被积极、明确的目标所吸引,而不是被消极、模糊的恐惧所推动。目标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核心的力量
1
用“捡垃圾”这种方式教育孩子到底有没有意义?
我认为,从实操层面,它几乎毫无意义。
因为这种方式的核心,还是“恐吓”——无非是给孩子构造一种虚假的、却又刻意真实的恐怖场景:“你不上学,就只能这样活着。”
这就是典型的教育思维混乱:
用恐怖去推动孩子成长,而非用美好去吸引孩子向前。
当我们拿着这种“鞭子式”的教育方式去赶着孩子往前跑时,其实已经暴露出了我们内心最真实的焦虑和匮乏:
我们相信教育,只是因为恐惧贫穷和失败,而非真的渴望知识和自由。
父母内心最深层的恐惧,根本不在于孩子“不成才”,而在于孩子“不成功”。
这个“成功”不是自我实现、兴趣追求,而仅仅是我们定义下的“阶层”。
于是,我们习惯性地对孩子说:你现在努力,为了避险、为了让自己不成为社会的底层。
但是这种恐吓,会把教育真正的生命力、激情与美感,一点一点抽干了。
很多人总奇怪,为什么孩子上了大学之后立刻就放飞了自我,整日混迹于宿舍床铺、手机游戏?
原因很简单,因为此前整个成长历程,只是在不断地逃避和抗拒着贫穷的恐惧,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大学入学的那一天,就是这种恐惧驱动力彻底失效的时刻。
你想过没有?
当孩子忽然觉得:“当个废物也挺好,我承认,我摆烂了,我躺平了,我不和你玩了。”
那一刻,身为父母的你,又能拿他怎么办?
2
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用贫穷或失败驱赶孩子向前,而是帮孩子在前方树立一个让他真正愿意奔跑的目标。
这个目标可以是某个梦想,可以是成为某类人,可以是出于探索欲的满足,也可以坦率点——为了享受经济自由带来的生活选择。
但我们的父母,宁愿在饭桌上大肆抱怨这个时代多么内卷、年轻人多么焦虑,却极少愿意与孩子坦诚相待,直面最真实的目标。
人性中最原始的两个推动力,无非是对“快乐”和“意义”的渴望。
但现实中,我们却羞于谈钱、谈欲望、谈名声、谈自由,甚至连真正的快乐和意义都不愿正面去聊,总是拐弯抹角地讲:
“你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才不会像我一样辛苦。”
可孩子听进去的,却往往只是“不要像我一样”。
问题是,如果“不像你一样”就是我学习的全部意义,那么我到底要像谁一样呢?
孩子心里空空如也,最终只能回归最直接的驱动力——眼前的安逸、游戏、娱乐、短暂的快感。
毕竟,当未来被恐惧所覆盖时,当目标无法清晰描述时,眼前的安逸才是唯一真实的。
3
作为父母,我们真正该做的是直面内心的恐惧,并超越它,学会真实、坦率地与孩子沟通:
告诉孩子读书不仅仅是为了逃避贫穷,而且是为了选择更自由的生活方式;
告诉他读书不仅仅是为了避免被社会淘汰,更是为了拥有一种随时能与世界产生链接的能力;
告诉他上学不仅仅是为了不当社会底层,而是为了找到内心深处真正渴望成为的那个人。
只有当孩子明白了这一点,他才会自己选择奔跑的方向,而不是被恐惧和焦虑赶着逃命。
我们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你的孩子如果忽然不想上学了,你该怎么办?
我不会带孩子去捡垃圾,更不会吓唬她。
我会坐下来问女儿:“你现在是不是很累?是不是觉得自己再努力也没什么意义?或者你只是暂时找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了?”
我至今还记得《 山花烂漫时 》里最珍贵的镜头是张老师花”巨款“给每个山里的女孩子买了一杯奶茶说:
“记住这种甜,这是你们未来的样子”
写在最后
父母的意义,就是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空间,以及足够清晰的自我驱动力,让他知道人生不是为了逃避某个可怕的结果,而是为了奔向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恐惧是短期的教育工具,热爱与渴望才是终身的教育目标。
以上,是自己的一些思考。(可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