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的科学认知,落实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中“实践探究”与“科学思维”的培养目标,太原市迎泽区第二实验小学五年级近期开展了“地球表面模型制作”主题实践活动。同学们以手为笔、以物为材,将课本中的地理知识转化为生动立体的创意作品,在实践中解锁地球的“形态密码”。
活动前期,各班级科学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带领学生系统学习了地球表面的地形类型,如山脉、平原、高原、海洋、盆地等核心知识,并结合太原本地的地理环境(如汾河平原、西山山脉)进行拓展讲解,帮助学生建立“课本知识与生活场景”的联结。随后,教师明确模型制作要求:需准确呈现至少3种地形类型,鼓励利用环保材料(如纸箱、黏土、彩纸、砂石等)进行创作,同时标注地形名称,体现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活动中,五年级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化身“小小地质设计师”。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材料,有的小组用蓝色黏土塑造广阔海洋,用褐色卡纸堆叠出连绵山脉;有的同学巧用家中的砂石模拟沙漠地貌,用绿色海绵表现茂密森林;还有的结合太原地铁线路图的空间思维,合理规划模型中的地形分布,让作品既符合科学原理,又充满创意巧思。制作过程中,同学们相互协作、反复调整,不仅巩固了“地球表面地形多样”的科学知识,更在动手实践中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意识。


作品完成后,各班级举办了“地球模型展评会”。同学们轮流介绍自己的作品:“我制作的模型里有青藏高原、华北平原和太平洋,还标注了它们的位置”“我用废旧纸箱做底座,既环保又结实,上面的汾河平原是参考咱们太原的地形做的”……生动的讲解、精致的模型赢得了师生们的阵阵掌声。科学教师则从地形准确性、材料创意性、标注规范性等方面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地形的特征与分布规律。




此次地球表面模型制作活动,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实践体验,不仅让迎泽区第二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深入掌握了地球表面的地形知识,更激发了他们探索地球科学的兴趣。未来,学校将继续围绕科学核心素养,设计更多贴近生活、兼具趣味性与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中提升科学素养,感受科学的魅力。
来源:迎泽区第二实验小学
编辑:田田
审核:智慧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