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孩子,有时候真的不可避免。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瞬间?心里那根绷紧的、理智的弦「啪」地断了,吼声随即脱口而出。
等吼完之后,看着孩子眼泪汪汪的双眼、委屈巴巴的小脸、一抽一抽的肩膀,悔意瞬间涌上心头。
我们都知道,吼孩子不好,如果能及时道歉,就可以把亲子关系的伤害降到最低。
很多家长吼完孩子后,会下意识地这样沟通道歉:
刚才是妈妈不对,妈妈不应该对吼你。但是,妈妈也说了很多遍「我在忙」,你还是不停地喊「妈妈」,不是么?
爸爸不应该这么大声跟你说话,对不起。但是,你刚才直接冲向车道,真的很危险!
原本情绪稍微平复的孩子,可能一下子会情绪又激动起来,甚至哭得更厉害,甚至新一轮的争锋相对又开始……
在这里提醒各位家长,吼完孩子想补救的时候,千万忍住了,别说这 2 个字——
但是
给孩子道歉时说「但是」
为什么会让孩子更崩溃?
但是,强化了否定信息
人类大脑对消极信息的关注度,远高于积极信息[3],这被叫做消极偏向(Negativity Bias)。这种机制,让我们更容易记住不愉快的事,以便在未来规避危险。
当家长说出「对不起,妈妈刚才吼你了,但是你太淘气了」时,孩子记住的可能只有:「你太淘气了」。
孩子的大脑会自动放大「你太淘气了」这部分信息,而弱化「对不起」这个的积极部分。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家长是真诚道歉了,可跟在「但是」后面的否定会像一块巨大的橡皮擦一样,把家长好不容易传递出的歉意和共情瞬间抹掉,只剩下冷冰冰的指责。
但是一出口,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爱与歉意,而是更深的指责和否定。
但是,代表了「有条件的爱」
家长在道歉中,既传达了「你是被理解的,你是被爱的」(道歉),又传达「你真的做错的,你真的不听话」(指责)。
这种矛盾的信息,很容易让孩子困惑不已:
爸爸 / 妈妈爱我,所以道歉了
爸爸 / 妈妈觉得我不好,所以批评我了
爱我的爸爸 / 妈妈,为什么还要指责我?
说自己错了的爸爸 / 妈妈,为什么又反过来说是我的错?
为了缓解内心的冲突,孩子往往会得出一个更简单、更直接的想法:
「爸爸 / 妈妈的道歉只是说说而已,心里还是觉得我不好。」
这种想法对孩子的杀伤力是巨大的。
不仅当下的道歉失效了,更会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颗怀疑的种子:孩子会开始怀疑父母的爱,认为爸爸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认为自己只有在「表现好」才配得到爱。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想忍住不说「但是」
先搞清楚
为什么我们会忍不住想说「但是」
看到这里,各位家长先别急。有很多家长都不会和孩子道歉呢,能主动向孩子道歉的家长,已经做得很不错了👍
为什么我们在跟孩子道歉的时候,会忍不住想说「但是」呢?要调整,需要先了解自己,问出「为什么忍不住想说但是」。
孩子遇到危险时
我们的担心,表达出来变成指责
当孩子在马路边,突然挣脱大人的手冲向车道;
当孩子在多次劝说后,仍然不管不顾爬上高柜;
我们一把拉住「作死」的孩子时,难免会心有余悸地大吼:「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不能这样!很危险!」
我们和孩子道歉的时候,也会忍不住说:「爸爸 / 妈妈不应该吼你,但是你这样太危险了!」
这句「但是」,背后藏着的其实是深深的恐惧,还有对孩子安全本能的担忧。家长面对孩子安全问题的时候,很容易把强烈的恐惧转化成愤怒,通过指责的方式释放出来。
我们真正想做的,并不是指责孩子,而是试图警告孩子避免危险。我们真正想说的是:「我太害怕失去你了!」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孩子犯错时
我们害怕孩子「走歪路」,道歉变成了教育
孩子抢了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或孩子故意撒谎?
家长一般会严厉批评孩子,看到孩子哭了又心软。于是道歉说:
「好了好了,爸爸 / 妈妈跟你道歉,不该那么凶,但是抢别人东西是不对的!」
这句「但是」,其实是家长太着急了给孩子讲道理了,把道歉和教育混合在了一起。
为人父母,在给予孩子温暖、关怀和爱意的同时,还要肩负教导、规范和引导孩子成长的职责。很多时候,我们总会在「温情的陪伴者」和「严格的引导者」这两个角色中来回跳变。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在给孩子道歉的时候,我们本身是处于充满关爱的状态,可是大脑里一直提醒着我们作为父母有教导的职责,于是「但是」脱口而出。
我们真正想做的,并不是指责孩子,而是试图告诉孩子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规则是什么样,底线在哪里。
想表达内心的愧疚
下意识会把部分责任「转移」给孩子
还有一种吼叫,导火索看似是孩子,实则源于我们自己。
忙碌一天之后下班回家,身心俱疲的家长只想尽快「关机重启」,可孩子却一直磨磨蹭蹭;
一会儿要多玩 5 分钟,一会儿要听三个睡前故事,一会儿又吵着房间太黑害怕......
终于,在孩子第 N 次提出「我还想喝口水」时,家长忍无可忍地爆发了:「你到底要干什么!还让不让人睡觉了!」
看着孩子不知所措的样子,家长疲惫道歉:「宝宝对不起,妈妈不该发火。但是你能不能乖乖睡觉?妈妈真的好累!」
这种情况下的「但是」,其实是家长把自己的情绪失控的责任,下意识地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因为孩子太不听话,我才吼你」,家长的内心也会好受一些。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那吼了孩子以后,到底怎么能忍住不说「但是」?如何补救才有效?
3 个小技巧
更轻松补救亲子关系
每个人都有状态不佳、压力过大的时候。
吼了孩子,家长补救的时候,可以试试这 3 个小技巧:
先暂停:深呼吸 3 次 / 离开一会
吼孩子的时候,家长其实也处在情绪失控的状态,稳定好自己的情绪是第一位的。
可以深呼吸 3 次,让自己停顿 5 秒,这种暂停可以帮助你的大脑切回到理性的状态。
如果实在无法冷静,或者孩子情绪也很激动,在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先给彼此一个「暂停空间」,你暂时离开现场,去别的房间喝杯水,坐一会。
用拥抱代替语言
和孩子道歉的时候,表达歉意和爱,不用着急说太多。说一声对不起,再加一个拥抱就够了。
「对不起,刚才吼你了,爸爸 / 妈妈一直都很爱你的。我们拥抱一下和好可以吗?」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把教育和复盘,留在下一次
不用急着当下就教育孩子。
等下次找到恰当的时机,再和孩子来讨论安全 / 规则问题,不要把教育和道歉混在一起。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吼叫后的补救,从来不是一道简单的对错题。它是一次深刻的亲子关系修复课,更是一场父母的自我成长修行。
去掉那个「但是」,意味着我们选择直面自己的不完美,意味着向孩子展现真实而非完美的父母:
一个会恐惧、会焦虑、会失控,不是时时有理、永远都对,却勇于承担责任、愿意平等对话的人。
去掉那个「但是」,也是在用行动告诉孩子:爱,比对错更重要。
参考文献
[2]Lewicki, R. J., Polin, B., & Lount, R. B. (2016). An explor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effective apologies. Negotiation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Research, 9(2), 177-196.
[3]李晓东, 郭雯, 胡邱. 4-5岁儿童对社会事件记忆的消极偏向[J]. 心理科学, 2017, 40(5): 1136-1141.
本文专家

苏静
合作专家
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
邓欣媚
审核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
深圳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策划制作
策划:嘉树
监制:大力
排版:刷子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