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名校,你想上哪所?”
一句极具诱惑力的广告语,曾点燃无数学子与家长的梦想。似乎只需“选择、确认、缴费”,便能坐上通往名校的直通车。在留学中介的宣传中,世界名校似乎都有明码标价——只要支付足够的费用,就能获得理想的录取通知书。然而,这样的幻象,终究抵不过现实的审查。
2025年1月至7月,香港警方共接获126宗涉嫌假学历案件。香港大学披露发现数百宗虚假学历申请,香港理工大学亦发现约十宗类似情况。澳门城市大学则罕见地公开点名十余家涉嫌虚假宣传的中介机构,强调从未授权任何机构代理招生。
至此,一条跨境“保录取”灰色产业链,终于浮出水面。
从“捷径”到“杀猪盘”
在留学市场中,“保录取”已成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关键词。它往往伴随着“内部关系”“名额保证”“一条龙办理”等承诺。中介声称,无需语言成绩、无需面试,只要缴纳费用即可百分之百录取。
据业内人士透露,这类“保录取”的价格普遍在30万至100万元人民币之间,是普通留学服务费用的数倍。部分中介甚至提供“代面试”服务——只需额外付费,就有“长相相似”的人替考,整个流程环环相扣。
所谓的“保证录取”,实则分为两种模式:
一是“伪正规申请”,中介通过包装材料走正常渠道博取概率;
二是“直接造假”,通过更换学历背景、伪造成绩单来“创造”新的学术履历。
这些造假行为,使得部分原本不具备申请资格的学生,得以“换背景”成功入读名校。
这背后,是一场以金钱为筹码的心理游戏。那些自认为能“用钱解决一切”的家庭,成为“留学杀猪盘”的首要目标。

造假链条的形成与隐蔽操作
“保录取”产业链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它依附于留学市场的高利润与监管空白。
部分中介声称与“校内人士”有合作关系,能“批发”录取名额。更有甚者,利用各国教育体系的漏洞进行造假。例如,加拿大的OSSD课程以平时成绩为主,存在“买分数”“买学籍”的灰色操作空间;部分国际学校甚至出售学籍,价格高达十万元人民币。
在操作层面,为避免查验风险,中介通常不会用英国本科学历申请英国研究生,而会“换成”加拿大或澳大利亚的背景;香港的部分院校过去审核宽松,也被视为“最佳操作区”。

然而,随着香港高校陆续加强审核、引入追溯系统与面试机制,这条灰色通道正在被逐步封堵。
供需失衡与信任崩塌
为什么明知风险巨大,仍有人前赴后继?
根源在于供需失衡与心理侥幸。

疫情之后,地理位置近、教学质量高、政策稳定的香港,逐渐取代英美,成为内地学生的首选。2025年,香港中文大学的非本地生申请量超过一万份,同比增长20%。热门专业动辄“4000人竞争70个名额”,让许多人心生焦虑。
与此同时,留学中介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自2021年至2023年,教培机构数量下降65%,而留学中介数量反增242%。在激烈的市场压力下,一些机构选择铤而走险,用“保录取”的噱头吸引客户。
这场“明知有诈仍入局”的交易,折射出的是家长对教育焦虑的投射,也是行业信任体系的塌陷。
灰色维权与沉默的受害者
当骗局被揭穿,维权却异常艰难。
由于跨境操作复杂、证据链薄弱,受害者往往无法以诈骗立案。多数人选择沉默,不愿让孩子的名字出现在诉讼卷宗中。部分家庭资金来源敏感,或担忧声张后影响名誉,这让“黑中介”更加有恃无恐。
业内人士透露,超过一半的“保录取”纠纷最终不了了之。真正追讨成功的案例寥寥无几。
那些被包装成“内部途径”的“保录取”业务,本质上是教育的倒退——它损害了学校的录取公信力,也让真正努力的学生蒙受不公。
真正值得警惕的,不仅是造假的中介,更是那种“捷径思维”。
在全球高等教育日益透明与规范化的今天,任何脱离学术能力的“捷径”,都注定是一场自我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