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妈妈“不够好”,孩子才能成长得足够好
开心田螺
2025-11-08 03:39:31
0

智慧父母课堂·第300期

只有妈妈“不够好”

孩子才能成长得足够好

你好,我是树辉。

面对孩子的成长父母怎么做是有智慧的?在一举一动之间把握好一个度。爱孩子要有度,付出要有度,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要有度。因为孩子需要一个成长的空间。

说到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提一位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的名字叫温尼科特。他是现代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专门从事儿童精神分析。温尼科特认为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父母,尤其是妈妈提供一个“过渡性空间”。

什么是过渡性空间呢?我试着用通俗的语言描述一下,过渡性空间是指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人要逐步从对妈妈的依赖走向独立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孩子要逐步从“我要依赖妈妈”成长为“我可以自己来”。

为什么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表现得很脆弱?为什么有的孩子突然就崩溃,意志力薄弱,抗挫力极差?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他们小时候,尤其是在生命的头三年里是被妈妈过度满足的。

在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付出,一点都不带着对自己以及对自己和孩子之间关系的觉察,那孩子很可能“营养过剩”,这给孩子直接带来的弊端是脆弱、情绪化,甚至有的孩子在人际关系中会表现得自私、不可理喻。

作为一名实战派心理咨询师,每当看到那些喋喋不休地在说,无休止地在做的父母,我总会暗自叹气,他们的确很努力,可是正是因为他们如此机械地努力,才导致孩子出问题,甚至问题越来越严重的。

可是现在有越来越多搞家庭教育的“专家”们在手把手地教他们的客户如何成为好父母,他们不允许这些“好学生”犯一点错误。殊不知他们做得越好,孩子的问题越严重,因为孩子在这样的关系中越来越感受到压抑,甚至是窒息。

如果你是一个爱学习的父母你可能没听说过温妮科特,但是我相信你一定听过这样一个说法:“足够好的妈妈”,这个是对温尼科特提出的一个概念“good enough mother”的直译。但是这样直译是错误的,非常容易给人们造成误解,人们会误认为只要自己做得足够好,孩子就能健康成长。

因此后来有一些从业者把这个概念改译为“60分妈妈”,这一改风景大变,很多人一听豁然开朗。可是如果仔细品一下你就会发现这样翻译依然会产生歧义,有被误解的可能。妈妈或是父母如何爱孩子呢?这绝不能简单量化,因为他们需要根据孩子的变化而变化,要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满足他的不同需要。因此相较于60分父母,我更喜欢另一个说法,我们要做“刚刚好的父母”。

什么是刚刚好的父母呢?就是孩子刚好需要时你刚好出现。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就像一首诗里写的那样:“没有早一秒,也没有晚一秒”。这个火候太难把握了,它需要父母有自我觉察能力,更需要有感知孩子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作为父母才能把对孩子的本能的爱升华为恰到好处的爱、智慧的爱。

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只靠自己的本能去爱孩子,如果爱如此简单,那我们就不需要学习了,温尼科特说这根本不值得炫耀,因为这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人是有智慧的,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可是如何才能爱得有品质,爱得有意义,这才是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思考,应该学习的。

这一点很像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在培训中很多人想让我多讲讲共情,我往往会以我不擅长为借口推辞。其实我并非不擅长讲共情,因为我知道如果大家学会太多的共情技术就会乱用。这些技术学起来是很容易的,可是如果用的时机不对,不但帮不到来访者,很可能会伤害到对方。

因此我在培训课程中一般不会单独讲共情的技术,我会更多地现场示范,让自己的感受不拘泥于技术层面的套路,抓住一个恰到好处的时机共情来访者。这是一个怎样的火候呢?你明明是在共情来访者,可是你又不能让他感觉到你在共情他。

在咨询中来访者觉得和你谈论什么都可以。当谈论他的创伤时他可以尽情地难过,不必为此敢感到羞耻;当看到自己的成长时他可以尽情地高兴,不必过于羞涩。当然,你的来访者也可以谈论对你的感觉,他可以觉得你好,也可以觉得你不好,他可以爱你,也可以恨你,前提是这一切他都可以说出来,你们可以一起讨论。

关于来访者和咨询师的关系,我会专门写几篇文章跟大家分享,我们再回到亲子关系中。

为什么父母的爱无法定量呢?就是因为每个孩子的需要都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同一个孩子在不同阶段的需要也不一样。

面对刚出生的孩子妈妈就不能只做到60分,这时候孩子的内心充满焦虑和恐惧,妈妈需要做到100分,甚至要做到120分。这时候妈妈连自己的“自我”都需要丢掉,她需要以一种“牺牲”的状态投入到和孩子的关系中。因此人们会说“为母则刚”。

对此,温尼科特有一个更令人感动的说法:“世界上没有婴儿这回事,婴儿是不可能脱离妈妈而单独存活的。”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妈妈要有足够的能力感受到孩子的变化。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表达自己需要的方式,这时候妈妈就要少猜测多感受了。比如孩子饿了,他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会发出一些信号,这时候如果妈妈等到孩子发出信号后再喂他,就给了孩子一个表达需要的学习空间。

如果单从有没有及时满足孩子这个角度看,这时候的妈妈已经没有孩子刚出生时做得那么好了,可是孩子的成长需要这样的空间,他需要在这样的空间中学会表达。我在过去写的一些亲子文章中称之为“空间感”。当然,不仅是母婴关系,在所有的关系中我们都是需要空间感的。

在温尼科特的理论体系里把这样的空间称为“过渡性空间”,孩子在这样的空间里会产生很多思考,感受,甚至是创造力。如果妈妈无法给孩子这样的空间,孩子就无法一点点走向独立,如果连独立都不能,创造力又从何谈起?

在咨询中,来访者同样要和咨询师一起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来访者一开始来到咨询室首先要做的就是检验咨询师是否值得自己信任。我把这个过程戏称为咨询师要过“安检”

安检通过,来访者会对咨询师变得越来越依赖,这时候来访者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退行。咨询师需要做的就是一个刚刚好的“妈妈”的角色。起初要相对多地满足他,然后一点点减少。

咨询师的水平往往不是从有没有能力满足来访者表现出来的,而是从有没有能力做到“刚刚好”,再到一点点退出表现出来的。怎么做才能算作一个“刚刚好的咨询师”呢?这就像如何做才能是一个“刚刚好的妈妈”一样,没有人能告诉你答案。咨询师不好当,难度就在这里,做父母难,也就难在这里。

温尼科特有这样一段论述:“妈妈不能只会爱孩子,只会满足孩子,还要学会得体地退出,真正考验妈妈的是后者。”仔细想想,何止是妈妈,做爸爸同样是如此。孩子在长大,他每长大一点父母就要以适度“退场”的方式祝福他

比如你的孩子学习走路,一开始他肯定需要你在后面保驾护航,慢慢的,他会想办法打掉你的手,挣脱你,这时候你就应该意识到孩子要自己尝试了,你需要做的是慢慢放手。随着孩子越走越稳,你放手的尺度也越来越大,就这样孩子离你越来越远。

龙应台在她的作品《目送》里写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是对父母要学会得体退出的一个很有美感,很有意境的解释。

在母婴关系中,妈妈从全然地关注孩子(也就是温尼科特说的“原始母爱贯注”),到恰到好处地满足孩子,再到一点点退出的过程除了能使孩子一点点走向独立,还能使孩子一点点体会并整合他对妈妈的复杂情感。这是一次又一次关于“爱”与“恨”的整合。

在妈妈即刻满足孩子的时候,孩子感受到的是妈妈对自己的爱,可是随着他的长大,他慢慢会发现妈妈好像不再那么及时地满足自己了,这时候他会对妈妈产生恨意。一个婴儿不可能理解到这是他在成长中的一个必经的过程,她会把这笔“账”记到妈妈头上。

因此,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养儿方知父母心”,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如果用来表达这个意境,我们还要改一改:“长大方知父母心”,也可能是“恋爱方知父母心”。

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出问题就是因为不会整合彼此之间的爱与恨,这跟小时候在和妈妈的关系中这样的体验太少,没有练习整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做父母难,绝不仅仅是因为累。做父母缺乏幸福感,充满委屈,甚至是憋屈,这也绝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无法被孩子理解,而是因为我们缺少退出意识,我们不太敢把孩子的空间还给孩子。

孩子需要从依赖走向独立,这本身就是一个在跟父母渐行渐远的过程,孩子需要体验爱与恨的交织,在爱与恨的表达中构建健康的亲密关系。孩子爱你,不是因为你为他做得多,做得好,而是因为你懂他;孩子恨你,不是因为你做得不好,而是因为他需要以此学会如何跟另一个独立的人,跟这个他无法控制的世界相处。

作者:树辉老师

一个专心做咨询的实战派心理咨询师

一个在来访者面前没有正行,

但是可以做到字字珠玑的心理咨询师

一个经常会有一些怪论,

可是会深入你内心的非著名心理咨询师

总之是一个

最不像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咨询师。

(接受地面&网络视频咨询)

三个解释告诉你,孩子为什么越来越胖

放下确定感,尝试用各种好玩儿的方式跟孩子相处

收起你的功利心,接纳孩子并不是为了让他改变

育儿有“树”第32篇|不知道怎么做,你正在给自己制作一个“世纪难题”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大学老师:本来应该从从容容、游... 近期,一首《没出息》火爆全网,不仅魔性洗脑,还衍生了各年龄段、各职业的版本。而大学老师这个职业似乎也...
“红韵巡礼 烽火前行”文明实践... 11月4日,一场以“红韵巡礼 烽火前行”为主题的文明实践活动在贵阳市实验小学未来方舟分校展开。本次活...
第二十届江苏中小学校长国际交流... 11月6日,由省教育厅和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省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和苏州市教育局承办的第二十届江苏中...
南方科技大学就业真相调查(五)... 本篇是南方科技大学就业数据调查的第五篇! 今天主要分析这所大学的整体升学数据,我整理了2019-20...
林深寻微研有径 新筠拔节向青云 大象新闻记者 张英 通讯员 杨蓓/文图 青年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新鲜血液”,其成长速度与专业高度,直...
【巾帼普法】一组图带你读懂《家...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关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安宁,也关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稳定。2...
事关2026年高考招生,教育部...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6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对做好2026年...
强化文化课要求,限定保送专业,...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徐玉芹 艺术类专业设考前辅导“禁区”;保送生必须经过考核;首次对综合评价招...
想让孩子保持创造力,牢记“两不... 文/婷妈 幼儿园手工课上,五岁的糖糖把彩泥捏成怪异的外星生物,却遭到旁边小朋友嘲笑:“你做的是什么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