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科技教育是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以下简称《意见》)。11月12日,教育部举行“教育大会一年间·教改进行时”发布会,介绍《意见》的有关情况。跟小编去现场看一看——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介绍《意见》有关情况,一起来看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时期。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夯实强国建设根基的关键举措,也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三个方面的情况。
01
推进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进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协同发力、稳步推进,推动中小学科技教育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课程体系不断完善。修订完善落实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将科学素养培养要求融入各学科课程标准,强化跨学科概念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渗透。一至九年级开设科技类课程,独立设置信息科技课程,各学科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普通高中设置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必修学分,独立设置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课程。
二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引导教师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促进实验方法手段创新,积极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学习,将实验操作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鼓励地方和学校开发丰富多彩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和特色活动。
三是师资水平不断提升。实施“国优计划”,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中小学培养研究生层次高素质科技类教师。连续开展“实验教学说课”“实验教学精品课”活动,公开优秀课例3500余节,推动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实验教学能力。专门设立技术、科学和跨学科教学指导专委会,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举办全国中小学科技教育校长局长专题培训班,增强校长、局长对科技教育理念的理解与认同,推动科技教育在中小学深度融合与广泛实践。
四是活动载体不断丰富。以“请进来”的方式,支持学校聘任科学副校长、科技辅导员,引入高校专家、科研人员、企业工程师等参与课程开发与实践指导,把最新技术、最优资源送进课堂。以“走出去”的方式,推进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加强科技场馆、基地、实验室等资源的建设与开放,为学生接受科技教育提供全方位条件保障。
各地在推进科技教育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案例。浙江率先将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纳入高考选考科目,坚持37年开设初中综合科学课程。江苏发布《科技教育课程指导纲要》,系统推进跨学科整合课程建设,并配套开发覆盖全学段的28册课程资源。上海成立科技教育教研中心,依托16个区教育学院组建科技教育教研团队,通过抓教研提升教师对科技教育的理解和实施水平。重庆今年市级财政经费投入1000万元,在全市建设20个中小学科技教育实验室,计划5年建设100个,从硬件条件上做好保障。陕西建成省市县三级科技教育协同创新中心78个,培育科技实验学校630所,推动形成以城市辐射乡村、以示范校带动普通校的支持体系。北京怀柔区依托科学城,引入顶尖科研人才进中小学,构建“科学家+教育家”双轮驱动的育人模式。
在各地的共同努力和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八成学生科学学业表现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比例、教师探究教学水平等指标稳步提升。今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在上海正式成立,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我国科技教育的认可。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小学科技教育的系统化体系化还不足,学生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还有待提高,科技教育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亟待通过深化改革破解这些难题。
02
《意见》的主要内容
《意见》从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三统一出发,提出了六大重点任务,着力通过学科融通实现“结构”新,通过工程实践实现“引擎”新,通过协同开放实现“生态”新,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实践,激发学生投身科技事业的远大志向与持久热情。
一是构建协同贯通的育人体系。科技素养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纵向贯通的过程,《意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着力构建“阶梯式”育人体系。小学低年级重在通过生活化、游戏化情境,点燃和呵护好奇心;小学中高年级引导学生通过“做中学”深化概念理解,建立跨学科联系;初中阶段聚焦真实问题解决,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推动学生从现象认知向规律探究与方法掌握过渡;高中阶段鼓励学生接触科技前沿,进行实验探究和工程实践,系统掌握科研方法。
二是建设开放融合的课程生态和教学方式。课程教学是开展科技教育的主要途径。《意见》提出以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以学科融合为基础,以实践探究为主要方式,重塑课程教学生态。在课程建设上,要求全面实施国家课程、有效应用地方课程、系统设计校本课程,推动前沿科技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在教学方式上,加强分科教学与跨学科教学之间的有机融合,基于真实情境问题解决,采用项目学习、问题探究、任务驱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三是加强素养导向的教研引领和综合评价。教研是指导教学实践的重要抓手。《意见》突出教研引领作用,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常态化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推动教研与教学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成果展示相结合,追踪学生创新能力成长轨迹,避免片面性、功利性评价。建立健全覆盖教师、学校及属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科技教育评价机制,确保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四是注重形态多样的资源开发和环境建设。资源与环境是支撑科技教育深入开展的基础保障。《意见》提出,一方面加强“硬环境”打造,加大科技实验室等教学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为学生提供一站式学习服务;统筹利用校外实验室、科技场馆等资源,为学生体验真实情境下的科技探究实验和工程技术实践提供平台。另一方面提升“软空间”效能,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推动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创新数字教学模式,探索人工智能支撑的教学新形态,提升科技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是推进优质高效的师资建设和家校社协同。教师是实施科技教育的关键。《意见》着力解决“有人教”的问题,以科学、信息科技、数学等学科教师为基础充分挖潜扩面,同时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激励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中小学科技教育研究与实践;着力解决“教得好”的问题,将科技教育全面融入教师培养与培训体系,建强具备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家校社协同是提升科技教育成效的重要支撑。《意见》提出依托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有效联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场馆基地、家庭社区等各方资源,共建区域科技教育中心。
六是推动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见》提出,推动建立国际科技教育共同体,构建多边合作网络。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建科技教育课程资源,促进师生交流,协同开展创新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中小学科技教育研究与实践。通过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
03
下一步工作考虑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指导各地各校结合“十五五”规划的编制,将中小学科技教育作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抓手,推动《意见》落实落地。
一是推进试点,完善机制。将科技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鼓励地方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破解课程资源不足、保障机制不健全、师资力量不强等问题,探索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通过复制推广带动区域科技教育水平整体提升。
二是打造示范,引领变革。通过精品开发、广泛征集等方式,建设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性“教学千例”,汇聚覆盖不同学段年级、重点领域、内容深度、研究方法的优质教学资源库,推动各地各校深入理解、充分借鉴、广泛应用科技教育新方法新样态,引导更多教师变革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探索。
三是加强教研,提升队伍。推动各地组建科技教育教研团队,指导一线教师开展跨学科、探究式教学实践,组织区域性协同教研活动。教育部将在今年的全国教研室主任培训班上,将科技教育作为培训重点内容,推动各地逐级开展培训,加快实现科技教育理念在中小学落地生根、广泛实践。
四是搭建平台,促进交流。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设科技教育专栏,系统展示优质资源、试点经验、前沿资讯等资源,为各地各校互学互鉴提供平台。支持各地举办丰富多样的教学展示、案例评选、科创成果展览等活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懂科技、善教育、敢创新”的良好氛围。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副部长任海宏介绍科普资源支持中小学科技教育有关情况,一起来看
中国科协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部署要求,广泛动员科技工作者,着眼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注重培养科学精神,为新时代科技教育工作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能。
01
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撑
中国科协充分发挥科协组织体系化资源供给和科普阵地社会力量集成优势,将中小学科技教育作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一项重点工作。推动在新修订《科普法》中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把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在国务院部署实施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中,将青少年列为5大重点人群,明确要求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科技教育水平。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6—2030年)》《中国科协“十五五”科普工作规划》,谋划助力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思路举措。
02
加强阵地和资源建设
目前全国科协系统管理的实体科技馆1150座,流动科技馆763套,科普大篷车1849辆,全年服务公众1.5亿人次。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支持免费的科技馆,从2021年的267座增加到2025年的448座。科普中国围绕“求知探索”“前沿科技”等主题集中传播中小学科技教育知识,制作、汇聚、发布相关科普资源1.2万余个,精选500余个优质科普资源,联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推广传播。1274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遍布各地、社会各行业,成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重要阵地。全国相关学会结合各自优势,建设特色科普阵地服务中小学生,例如:中国物理学会建设近300所“蒲公英计划基地学校”,定向免费推送优质科技科教资源;中国气象学会建设129所“气象教育特色学校”,开展校园气象科学实践和气象科普活动;中国航空学会建设542所“全国航空特色学校”,加强航空科技的普及。多样化阵地有效汇聚特色教育资源。
03
助力创新后备人才培养
创新开展教师培训,制定专业水平认证标准,主推“主题式研修”“骨干教师交流”“馆校合作实践”三个特色版块,研发课程案例900余项,万余名中小学科学教师和近40万名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参加线下培训,线上观看近千万人次,学员总体满意率达到96%。聚焦培育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学方法特训营”活动万余场。持续实施中小学“英才计划”,由科学家“大先生”培养高中生“好苗子”,2013年以来4100多人次科学家担任导师,累计培养12827名创新后备人才。两级科协举办的106个“中学生高校科学营”促进高校与高中协同育人,每年万余名优秀高中生线下参加活动,其中半数以上营员来自县域高中。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已举办39届,历届参赛人次超过5亿,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助力青少年成长成才、托举科技英才的高水平科普平台。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每年吸引近4000所学校、100万名学生参与。今年“同心筑梦”西部项目,组织1万名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及“老少边”地区学生参加科普研学。
04
开展“第二课堂”科普活动
2022年以来,全国科技馆联动1.4万余所中小学,开展“科学之夜”“科技馆大讲堂”等场景式、体验式活动4.8万场次,今年共动员7359所中小学校、356家科技企业及科研院所参与,开展各类活动2万余场次。今年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各地各部门共组织活动50余万场,其中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活动近20万场。4322家各级各类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公益科普研学活动,线下参与超2000万人次。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的“食品安全进万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机械科普进校园”、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的“科跑中国”跑步与体能科普活动、中国电子学会科技志愿者行动等一系列品牌活动走进中小学校,受到中小学生热烈欢迎。
下一步,中国科协将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学习借鉴各方面经验做法,进一步深化与教育部门的政策协同、工作联动、资源共享,努力为中小学科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科协力量。
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许学军对《意见》作专家解读——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围绕“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多次强调“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这都说明,青少年科学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直接关系国家未来科技创新实力。在此背景下,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深刻把握了新时代青少年科技教育战略价值,彰显构建“大中小衔接、校内外协同”科技教育新生态的紧迫性。下面我分三个方面介绍对《意见》的解读。
一是战略意义。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教育强国的核心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类人才须具备应对未来科技挑战的综合素质,而科技教育是关键载体。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是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布局。科技依赖人才,人才源于教育,高质量科技教育是连接二者的核心桥梁。从基础教育抓起,系统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夯实国家创新根基、积蓄人才优势,形成“教育育人才、人才促科技、科技兴国家”的良性循环。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长远之策。通过一体化科技教育早期发现科技“好苗子”,畅通成长通道,为国家持续输送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与高水平创新团队。
二是构建新生态。《意见》既是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具体举措,也是破解科技教育“学段衔接不畅、资源分布不均、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的关键方案。这次的文件出台 ,尤其注重育人目标和资源的有效衔接,通过高校、科研院所与中小学深度合作,有序开放科研优质资源,为“小学激发科学兴趣、初中夯实科学基础、高中引导创新实践”的阶梯式成长路径提供了有力保障。文件也推动构建了螺旋上升的科技教育课程体系,不仅打破了学科壁垒,更加强化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STEM教育跨学科融合,并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等国家战略急需的科技前沿内容,分学段、分层次融入课程体系。文件也倡导以数智赋能教育公平,提出充分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汇聚全国顶尖科普资源、虚拟仿真实验与名师课程,以数字赋能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推动科技教育公平发展。
三是大学可为。《 意见》提出要依托高校探索建立大中小科技教育共同体,为科技教育提供人才与组织支撑。大学要在课程建设上发挥“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与科研积累,将前沿学术成果转化为中小学科技教育可理解、可实施的指导方案,帮助中小学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设计。大学要在师资培育上发挥“赋能”作用。通过“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中小学科技教师高级研修班等项目,定向培养高素质科技教育师资,系统提升他们的学科知识储备、科学素养与教学能力。探索建立“双聘”机制,鼓励大学教师到中小学担任科技教育导师或兼职教师,提升中小学科技教育质量。大学要在资源共享上发挥“贯通”作用。主动将优质通识课程、教授科普讲座等转化为线上资源,加大帮扶和支教力度,服务和支援教育资源薄弱地区,让偏远地区共享高质量科技教育资源。
站在教育强国建设新起点,教育部等七部委共同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是面向未来培养科技后备人才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教育工作者都要以高度责任感落实《意见》精神。唯有多方协同、久久为功,共同构建大中小一体化的科技教育体系,才能培育更多未来杰出科技人才,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陈春雷介绍浙江开展中小学科技教育有关情况——
教育部发布的2025年普通高中学生素质素养监测报告显示,浙江普通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位居全国第2位。我们主要聚焦课程、机制、师资三个方面,着力构建省域科技教育发展生态:
一是坚持改革,夯实科技教育基础。1988年,浙江成为最早开设初中综合科学课程的省份之一。2014年,将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纳入高考选考科目。2016年起,实施中小学工程启蒙教育,累计培育科技教育改革样本校101所。持续加强科学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全省近八成的学校建有科技教育特色教室。
二是打通壁垒,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先后召开六届全省中小学科技教育大会,成立“浙江省STEM教育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开展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等。聘请1000余名科研工作者担任中小学“科学副校长”,建设3208个区域性科技教育基地,邀请院士为全省中小学生同上一堂“科技教育课”。
三是研训引领,建强专业师资队伍。建立覆盖全省90个县(市、区)的省市县三级科技教育“教研联系人”制度,开展常态化科技教育教研工作。创新实施“院士进师训”工程,开展骨干科技教育教师培训。
下一步,浙江将全面贯彻落实《意见》,重点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强基”文章。把科技教育作为推进浙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课程资源、育人方式、评价体系、师资队伍、数字赋能和协同机制等方面持续探索,推进科技教育体系建设。二是“试点”文章。积极实施“科技高中”改革试点,聚焦数理化生、工程技术等领域开发特色课程,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三是“人工智能+”文章。把人工智能素养提升全方位融入科技教育,探索智能学伴、虚拟实验、智能导师等创新应用。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介绍学校提升学生科技素养有关情况——
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结合我们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工作实践,分享几点体会。
一是科技教育从娃娃抓起,是奠基未来的必然选择。小学是孩子思维发展、兴趣养成的关键时期,是激发科学兴趣、培育科学思维、形成基本科技素养的黄金阶段。我们要坚持尊重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注重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逐步形成逻辑推理、实证意识和系统思维等科学素养核心要素。
二是《意见》为系统提升中小学生科技素养指明实施路径。《意见》从课程、教学、资源、评价、师资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我们以课程标准为基础,推动跨学科融合,加快前沿科技资源向课程转化。我校也成立了“劳动与科技教育中心”,围绕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新探索。
三是以“教联体”为依托,破解资源瓶颈,推动优质科技资源普惠共享。我们重点依托“教联体”机制,引进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场馆等社会资源,拓展教学空间,构建开放、协同、可持续的科技教育生态。我们还邀请科学家走进校园,参与学校的科技教育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将最前沿的科技理念与方法带入课堂。在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下,我们正在探索如何打破时空限制,推动优质科技教育资源广泛覆盖、直达每一位学生。
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耀祥中学科技教师胡国柱介绍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有关情况——
我所在的湖南省东安县耀祥中学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农村中学。尽管地处乡村,但这里的师生始终都有一颗向往科技的心。
近年来,东安县十分重视科技教育,积极开展“三进三提升”活动。耀祥中学作为“机器人进校园,提升科创意识”活动的试点学校,获得了一定的资源支持。我最初使用的是由50平方米废弃乒乓球室改造而成的科技活动室,如今已发展为与企业共建的300平方米智能机器人教育实验室;科技装备也从寥寥无几,发展到如今机器人、航海模型、车辆模型、无人机都颇具规模。
此次《意见》的发布,让广大科技教师尤其是乡村科技教师倍感振奋。特别是《意见》强调的“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原则,让我们意识到农村科技教育无需照搬城市模式,完全可以依托乡土资源,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我们要立足乡土实际,挖掘本地资源,注重解决农村实际问题,注重多学科融合。农村科技教师要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项目探究、任务驱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探究,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