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绮雯
清新区探索的“125”校园科技教育模式,以其系统化的设计和普惠性的理念,在校园里播下了科技的种子,让数万名学生受益。从各具特色的校园科技节到各种科技大赛的累累硕果,这一模式的成功实践值得肯定。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推动科技教育从“播种”走向“收获”,是摆在清新区面前的重要课题。
科技教育要持续发展,首先要突破师资瓶颈。2025年清新全区培训科技辅导员300人次,这仅仅是个开始。下一步需要建立科技教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引进高校专家进行系统培训,另一方面选派优秀教师到先进地区跟岗学习。同时,要完善科技教师评价激励机制,让科技教育成果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中得到充分体现,激发教师投身科技教育的内生动力。
课程体系建设是科技教育的核心。当前“一节两赛五活动”搭建了基础框架,但需进一步深化课程内涵。各学校在开展科技活动的同时,应该加强科技课程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比如,可以结合清新的农业特色开发农业科技课程,结合制造业发展开发智能制造课程,让学生在科技学习中了解家乡、服务家乡。
推动城乡科技教育均衡发展仍需加大力度。近年来,石潭镇第一中学等乡镇学校在科技教育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但城乡之间的资源差距仍然存在。下一步,应进一步完善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机制,充分借助集团化办学优势,推动城区优质科技教育资源向乡村辐射。如通过组织城区优秀科技教师定期到乡村学校开展指导,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城乡科技教育共享平台,让乡村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的科技教育资源。
此外,校园科技教育的评价机制也需要创新。竞赛获奖是评价标准的参考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标准。应推动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科技活动中的参与度、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成长,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科技教育中获得成就感和成长体验。
清新区的科技教育正处在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的关键时期。让科技的种子不仅生根发芽,更能茁壮成长。未来需要在师资建设、课程开发、资源均衡等方面持续发力,还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为培养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环境。期待今天播下的科技种子,在未来长成支撑社会发展的创新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