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荔枝新闻)
转自:荔枝新闻

长沙“00后”音乐老师尹碧文的“喊麦式课堂”在抖音收获超千万点赞——15条短视频、8.8亿话题播放量,连大学生都争相“申请入班”。尹老师的走红,映射出当下教育转型的深层需求,为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提供了一种生动而有力的答案。
在尹老师的音乐课上,没有居高临下的灌输,只有平等互动的共鸣。动感鼓点替代了刻板节拍器,喊麦式问答打破了课堂的拘谨氛围,学生不再是安静记笔记的听众,而是能与老师高频互动、积极表达的参与者。当教育从单向传递转向贴近学生语境的共创,学习热情便自然迸发。可以说,尹老师之所以受到广泛欢迎,关键在于她重塑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方式,实现了对传统单向灌输模式的超越。
跳出流量表象,这一课堂现象的影响已超越音乐学科本身,延伸至美育普及与教育创新两大命题。长期以来,美育实践存在“重技能轻体验”“重专业轻普及”的倾向,音乐教育往往被包裹在繁复的乐理与技巧中,无形中筑起一道认知高墙。而尹老师用极简的方式实现了突破:不依赖复杂理论,不需昂贵器材,仅凭节奏与互动,就让音乐回归情感表达与审美体验的本质,真正做到了“让美育被看见、被感受、被参与”。这种模式也为教育内容传播提供了新思路——相比精心剪辑的付费课程,真实鲜活的课堂场景、平等温暖的师生互动,反而更能唤起公众的情感共鸣。从张艺兴、张雨绮等明星的主动合拍,到众多家长转发时写下的“希望我的孩子也能遇上这样的老师”,拼凑出整个社会对教育创新的共同期待。
“尹碧文们”的动人之处,在于始终将学生置于教学设计的中心,把激发兴趣、传递快乐作为首要目标。这种教育初心,也呼应了新一代教师群体的鲜明特质。他们成长于互联网环境,更理解Z世代的表达方式与情感需求,拒绝将教育窄化为应试工具,而更看重课堂中的情感联结与个性发展。从乡村教师赵艺博(网名“赵一百”)的“游戏化教学”,到尹碧文的“音乐喊麦课堂”,越来越多年轻教师正以各自的方式,重构教育的温度与形态,用创意与真诚点亮学生对知识的热爱。
当我们仍困惑于如何提升美育覆盖率、如何唤醒学生学习内驱力时,这样的案例或许给出提示: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对话,以真诚的互动建立信任,借创新的形式激活潜能。真正打动人心的教育,未必依赖昂贵的资源或精致的包装,而是让每个孩子眼里有光、心中有歌,在共鸣中生长出对世界持续的好奇与热爱。
来源|小苏“画”事工作室
统筹|周安琪
文稿|许赜渊(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24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编辑|童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