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就业市场的竞争加剧,攻读博士学位的申请难度也在逐年上升。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申请,“僧多粥少”的现象愈发普遍。面对这种情况,许多学生选择了与导师建立联系,即所谓的“套瓷”,作为提高录取几率的一种策略。
申博路上屡遭“鸽”击
最近,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在申请博士过程中被意向博导欺骗的经历。这位同学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按照导师的要求撰写了一篇综述文章,希望能借此获得入学资格。
然而,当发现文章发表时自己的名字并未列为第一作者,向导师询问时,得到的只是模糊的承诺和进一步的工作要求。最终,该同学决定放弃这次机会,网友们纷纷祝贺她明智地远离了一个可能充满剥削的关系。
遇到PUA导师的无奈
在申请博士的过程中,遭遇PUA(心理操控)的导师并不罕见。另一位同学在网上讲述了他在某教授的研究组工作了半年,却仅得到了实习生的待遇,并且两次被导师放了鸽子的经历。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有同学为保研帮助导师筹备项目,但最终未被列入团队成员名单,感觉自己被利用了。这些经历反映出,在追求学术机会的同时,学生们常常面临着被剥削的风险。
博士申请的竞争激烈程度
B站上的一位UP主分享了他的申博经验:从2023年6月开始,他共发送了151封邮件给不同的导师,但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收到了回复。
即便如此,其中大多数回复也并非正面确认,而是各种借口或含糊其辞的答复。尽管他拥有出色的科研成果,包括一区、二区的SCI论文,但在申请过程中依旧遭遇了不少挫折。
幸运的是,最终他成功获得了中国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
竞争中的心理战
博士申请的过程不仅是实力的较量,更是心理的博弈。等待导师回复期间的心理压力巨大,每一次邮箱的小红点都可能带来希望或是失望。
明确的拒绝虽然令人沮丧,但也比模棱两可的回答来得直接。有时,没有收到任何回复也可能意味着你需要寻找新的机会。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建议在发送邮件时选择勾选已读回执功能,以便及时了解邮件是否被阅读。
此外,一些看似积极的回复如“欢迎报考”,实际上可能是导师保持多个选项的方式。面对这样的回复,考生应保持清醒,继续寻找其他可能性。
如果导师表示赞赏但同时提到竞争激烈,则需谨慎对待,既不应轻易放弃,也不宜过分依赖此机会。通过适当的沟通维持关系,或许能在关键时刻抓住机遇。
总之,博士申请之路充满挑战,但只要策略得当,心态平和,仍然有可能实现目标。重要的是要懂得识别并远离那些不真诚的合作机会,保护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