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1.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面向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全面系统部署。《纲要》明确了到2027年和2035年的主要目标,部署了9个方面重点任务: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办强办优基础教育,夯实全面提升国民素质战略基点;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打造战略引领力量;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建设学习型社会,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
来源:新华社1月19日
2.五部门印发通知进一步加强校园食品安全工作
近日,国务院食安办、教育部、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学校校长(园长)应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建立完善校长陪餐制等学校食品安全体制机制和膳食委员会等学校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学校应建立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满意度测评机制,每学期至少组织开展一次师生满意度测评,公开测评结果,并将满意度测评结果作为开展食品安全工作的参考。学校要规范大宗食材采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会同市场监管等部门推动大宗食材集中采购。
来源:《中国教育报》1月17日第1版
3.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了新变化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1982年创办,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共同主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赛事,旨在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2025年大赛将在目标对象、办赛机制等方面有新变化。
本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参赛对象上,不再接受低龄段少年儿童和科技辅导员参赛,重点面向15至24周岁校内外青少年群体开展。在组织方式上,广泛汇聚全国学会、地方科协优质赛事资源,打造青少年科技竞赛矩阵。评价机制上,不再单纯聚焦选手创新作品,而是注重现场考察和客观评价,着重考察选手知识应用、动手实践、创新思维、批判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破除“一件作品打天下”现象。
来源:《光明日报》1月16日第8版
先进经验
寒假,成长“不放假”
如何帮孩子把寒假过得有意义、有意思?各地不少学校都在行动。
陕北黄土高原上,为了让孩子在假期了解故乡,陕西省榆林高新区第二中学的教师让孩子当家乡农产品的“宣传大使”,为米脂小米、子洲黄芪等当地农产品拍摄宣传片,或是选择家乡一个红色革命地点,结合区域地理特征讲一个历史故事。芳林马蹄是广西贺州的特产,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芳林学校今年各科寒假作业都与它有关——如英语作业是收集有关马蹄或劳动等有关的新单词,科学作业是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科普报告,品德与生活作业是让孩子用马蹄制成各种美食并与家人伙伴分享。
寓学科知识和家乡文化于体育锻炼之中,江苏省仪征市金升外国语实验学校小学部教师为了让孩子每天完成锻炼打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三个主题长跑。如主题为“我爱家乡 认识名胜古迹”长跑路线选择了鼓楼、天宁塔等8个历史景点,让孩子在跑步中了解家乡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寒假,不能蜗居一隅。争当小小解说员,为展览文物制作“说明”牌……宁波市北仑区岷山学校联合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鼓励孩子与父母一起走进“第二课堂”博物馆,开展假期研学。江苏省江阴市北漍中心小学的生态小课堂鼓励孩子通过亲身体验和探索,找寻浓郁年味,了解家乡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来源:《中国教师报》1月15日第1版
教育视点
“校园餐”腐败为何成为治理难点
“校园餐”问题频现的同时,这类案件因何屡禁不止也受到关注。
为了食品安全,很多学校一般不允许学生在校外用餐,午餐集中供应便有了一定的市场垄断性。校园食堂的管理几乎完全由学校内部员工掌握,外部监督不足,而校长、后勤主任等人员又对校园食堂有足够的话语权,这为腐败滋生创造了条件。
除了这些内部因素,学校食堂缺少外部监督也被认为是原因之一。学生餐一直出问题是由于订餐过程只有行政力量主导,没有其他社会力量监督,以及招标不透明导致的。近年来,多地实行的“校长陪餐制”流于形式。在配餐方面,家长没有能够发挥正常作用。
学校食堂“招投标”方面的不透明性,更被认为是一大主要原因。因为就餐人数多、次数多、餐费总量大,“校园餐”成为餐饮企业眼中的肥肉,也给掌握“校园餐”招投标决定权的个别人权力寻租留下了不小的空间,加上目前的招投标程序漏洞比较多,所以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校园餐”腐败案例。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第1173期,作者周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