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中央音乐学院考研的团队
·
26研中央音乐学院考研
王老师写在前面:
名词解释的答题需要做到最重要的一点:简明扼要。名词解释的答题中通常会包括以下的信息(并非每一个均需要涉及到,按照题目要求选择即可):定义(时期、地点、体裁)、内容(特点、代表作品、风格流派)、评论(对音乐史的影响、对某种音乐体裁的影响、在该学科或领域的价值)等。由于题量较大和名词解释自身题型的特殊性,作答时切勿写无用重复的话凑字,要保证每句均贴合该名词。
从命题人的角度看:音乐学考研中的名词解释主要考验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 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名词解释考察学生对音乐学专业基础概念,反映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积累情况。
2. 概括总结能力:学生需要在片状的书籍中,提炼出点状的关键信息,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其核心要点,考验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 表达组织能力:名词解释要求语言表述清晰、条理,逻辑性强,体现学生的语言组织和书面表达能力。
因此,名词解释看似简单,实则对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有较高要求,是音乐学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通过名词解释,考察学生是否具备音乐学研究生学习所需的基本专业素养。
26研中央音乐学院全套课程,1月初开班!
(26研扫码联系老师,免费试听全套课程)
(点击试听↑↑↑)
音乐学 【5选3,5门全都有】
一、中国音乐史
名词解释
1.乐悬
“乐悬” 也作 “乐县”,主要指钟磬的悬挂制度。乐悬制度是先秦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礼乐并重的统治系统中,礼乐互为表里,互相协调。乐不仅对礼所代表的身份等差制度进行协调,而且乐制本身也凝聚着身份等级的象征意义。作为乐制的核心,乐悬制度按照使用者的身份等级有差别地编列并悬挂编钟、编磬,演奏宗庙之乐或礼仪用乐,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内涵。
2.《广陵散》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最早出现于汉代,起源于古代广陵地区,现江苏扬州一带。它由秦汉时期广陵地区的民歌发展演变而来,魏晋时期嵇康对其进行加工改编并临刑前弹奏,使其名声大噪。全曲共 45 段,讲述聂政刺韩王的悲壮故事,曲调激昂慷慨,采用慢商调,是现存唯一具有杀戮与战斗氛围的古琴曲,歌颂了古代人民不畏强权、反抗暴政的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3.新法密率
新法密率是明代朱载堉在《律学新说》中最早提出的计算音律的方法,其实质即十二平均律123. 朱载堉以深厚的数学和律学知识,采用开方的方法计算律管长度,得出极为精确的数据,并将其命名为 “新法密率” 24. 它解决了中国音乐史上长期以来黄钟往而不返的问题,使任何调高上的音阶各级之间达到了音程关系的完全一致,是音乐从古代走向近代的基础,比西方类似理论的提出早了约一个世纪。
4.《音乐小杂志》
《音乐小杂志》是由李叔同于1906 年在日本印刷、上海发行的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 。该杂志32开本共26页,涵盖图画、插画、社说等多个栏目 。其内容包括介绍西方音乐文化知识的《乐圣比独芬传》等,还刊载了《我的国》等乐歌教材以及指导音乐学习方法的《昨非录》。《音乐小杂志序》更是研究李叔同音乐理念的重要文献,该杂志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及学校音乐教育的推动有着深远意义。
5.《伤逝》
音乐作品《伤逝》主要指施光南作曲的歌剧及叶倩文演唱的歌曲。施光南的歌剧《伤逝》创作于 1981 年,是为纪念鲁迅诞辰 100 周年而作,由王泉、韩伟编剧,以鲁迅同名小说为蓝本,通过春、夏、秋、冬的场序结构,展现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运用咏叹调、宣叙调等抒发人物情感,是 80 年代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
论述题(二选一)
1.论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呈现特点
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呈现出以下特点:
民族融合性
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广泛交流融合。如北魏时期,龟兹乐与汉族音乐结合形成《西凉乐》,并在中原地区流行。北齐、北周等政权的宫廷音乐中也包含了诸多少数民族音乐,如鲜卑、龟兹、疏勒等民族的音乐,为隋唐燕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地域交流性
北方与南方的音乐文化相互影响。由于北方人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北方的音乐元素;而南方的清商乐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方音乐。此外,西域音乐通过丝绸之路等途径传入中原,与中原音乐相互借鉴吸收 。
形式多样性
声乐方面:乐府诗的发展,其继承了周代的采风制度,搜集整理民间音乐,歌词形式多样。同时,佛教的传入使佛教音乐盛行,如齐梁两代开始利用清商乐为佛教服务。
器乐方面:随着各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的传入,曲项琵琶、筚篥、羯鼓等乐器得到广泛应用。
歌舞方面:汉代的相和歌发展为相和大曲,具有 “艳 —— 趋 —— 乱” 的曲体结构,对隋唐歌舞大曲产生重要影响。此外,还有百戏等将歌舞、杂技、角抵合在一起表演的节目。
在乐律理论上有了新的发展,如晋荀勖应用 “管口校正” 法,宋何承天发明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 “新律”。同时,还出现了杰出的音乐美学论著,如魏末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齐梁间沈约的《宋书・乐志》等。
文化多元性
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共同发展,宫廷雅乐具有礼仪性、功利性等特征,而民间音乐则更加贴近生活,如清商乐中的吴歌、西曲等,分别流传于长江下游和中游地区,反映了不同地域人民的生活与情感。
2.结合实例阐述马思聪小提琴作品的创作特征
马思聪小提琴作品的创作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民族性与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
马思聪善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旋律作为主题,如《思乡曲》采用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的旋律,《牧歌》的主题源自内蒙民歌《耍女婿》的片断等,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地方风格,让听众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
中西合璧的创作手法
曲式结构:马思聪在作品中常常运用西方传统的曲式结构,如《思乡曲》采用复三部曲式,同时又融入了中国民间创作中常用的变奏手法,体现出三部曲式与变奏曲式混合的结构原则,使作品既具有西方音乐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又不失中国音乐的灵活性和变化性。
和声运用:在和声方面,他在以民族曲调为基础的前提下,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将民族曲调和西方的创作手法巧妙结合,如《思乡曲》中既运用了三度叠置的和声,也有非三度叠置的和声,同时E和弦贯穿全曲,起到了统一全曲的作用,丰富了音乐的色彩和表现力。
他借鉴了中国民间乐器的演奏手法,如滑音的运用,在《思乡曲》中,滑音的使用巧妙地凸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使作品更具中国民族韵味,也更加细腻地表达了情感,将小提琴这件西方乐器与中国民族音乐的表现特点相融合,增强了作品的民族特色。
情感表达的深度与广度
马思聪的小提琴作品情感表达丰富多样,且具有深刻的内涵。如《思乡曲》通过对主题的多次变奏和发展,将游子思乡的情感不断深化,从淡淡的忧愁到强烈的思念,再到对故乡前景的期盼,展现了情感的细腻变化和丰富层次,使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
二、西方音乐史
一、名词解释
1 .继叙咏
继叙咏是一种源于中世纪的单声部圣咏扩展形式,约 9 世纪中叶出现于西法兰克王国。它最初是在阿里路亚花唱旋律基础上添加歌词而成,后逐渐脱离阿里路亚成为独立形式,也被称为 “哈利路亚附加段”。 其歌词由若干成对的等音节句子组成,配以相同旋律。继叙咏繁荣于 850-1150 年,16 世纪中叶特伦托公会议后,绝大多数被从天主教礼仪中剔除,仅少数几首保留下来。
2.大协奏曲
大协奏曲是协奏曲的早期形式,起源于意大利,由当时的三重奏鸣曲改进而来。它通过乐队的主奏部和协奏部一问一答交替演奏,形成对比、呼应与组合,主奏部表现力强、数量少,协奏部数量多。 巴洛克时期盛极一时,科列里、托列里、维瓦尔第等作曲家均有创作,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其杰出代表. 大协奏曲一般有三乐章,按快—慢—快布局,其调性结构简单,大调明亮舒适,小调黯淡悲戚。现代作曲家如施尼特凯等也创作过大协奏曲。
3.喜歌剧之争
喜歌剧之争是发生在前古典主义时期关于意大利喜歌剧的争论,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1752年,佩格莱茜的《女仆作夫人》等意大利喜歌剧到巴黎去演出。对喜歌剧的争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国王为首的保守派支持吕利跟拉莫的正歌剧;二是以启蒙思想家卢梭为代表支持意大利喜歌剧,启蒙思想家认为音乐应当以朴素、自然为主,而意大利喜歌剧正是表现这种音乐,因此他们支持意大利喜歌剧这种创作形式,卢梭还创作了《乡村占卜师》。
4.强力集团
强力集团是19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群体,主要成员有五名:巴拉基列夫、居伊、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鲍罗丁,又称“五人团”。他们继承格林卡,推进俄国音乐发展,将俄罗斯民间音乐素材与西欧古典、浪漫时期创作手法结合,反映当代人民的思想情感、斗争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代表作品为穆索尔斯基的《包里斯·戈杜诺夫》,鲍罗丁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天方夜谭》等。
5.念唱音调
念唱音调是指介于歌唱和说话之间的一种特殊音调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发声风格和韵律特点。 在这种表现形式中,音高不像常规歌唱那样有明确固定的音准要求,作曲家通常只在乐谱上大致勾勒出音调的轮廓、节奏、速度和音量等,演唱者可在一定范围内灵活变动音高,进行近似音高的演唱。如贝尔格的歌剧《沃采克》和《露露》中就运用了此种行腔方法,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论述题
论述19世纪法国歌剧的发展
19 世纪法国歌剧的发展受到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和流派:
早期:大歌剧的兴起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称帝等重大社会事件唤起了民众的革命意识,革命后势力日益膨大的富有中产阶级寻求一种富于刺激性、能娱乐感官,同时又具有崇高精神、壮观场面的新型歌剧。格鲁克歌剧改革给舞台带来新活力,也促使了大歌剧的诞生。
特点:通常为四至五幕,布景精致豪华,场面宏大、气势磅礴,剧中表演无说白。音乐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与管弦乐构成,保持 18 世纪法国歌剧喜用芭蕾舞的传统,规模庞大的管弦乐队既作为声乐的伴奏,也演奏序曲、场景音乐和芭蕾舞音乐。
代表人物及作品:斯蓬蒂尼是早期代表作曲家,代表作有《贞洁的修女》《费尔南德・科尔特兹》《奥林比亚》。1828 年,奥伯根据斯克里布台本所作的《波尔第契的哑女》真正揭开了大歌剧的帷幕。梅耶贝尔是大歌剧的代表人物,其《恶魔罗勃》达到了大歌剧的高峰,此外还有《胡格诺教徒》等作品。罗西尼的《威廉・退尔》也是大歌剧的范例。
中期:趣歌剧与轻歌剧的发展
趣歌剧
特点:在内容上常常对法国第二帝国时期(1852-1870)的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方式进行辛辣的讽刺,音乐多与法国的城市流行歌调密切相关,有着清晰的节奏和自然纯朴的旋律,继承了传统法国喜歌剧用说白而不用宣叙调,内容和形式上以讽刺和幽默见长的特点。
代表人物及作品:创始人是德裔法国人奥芬巴赫,他一生写下了不下 100 部趣歌剧,较为出色的作品是《地狱里的奥菲欧》,其他还有《美丽的海伦》《蓝胡子》《巴黎的生活》和《热罗尔斯坦大公爵夫人》等。
轻歌剧
特点:与喜歌剧一样,是一种生活气息与娱乐性较强的歌剧,与大歌剧相对,与 18 世纪的喜歌剧相仿。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常带有讽刺性,用说白代替宣叙调,旋律取自当时流行的音乐,通俗易懂,结构短小,多采用独幕形式。
代表人物及作品:德裔法国作曲家奧芬巴赫也是轻歌剧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有《地狱中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霍夫曼的故事》等。
中后期:抒情歌剧的诞生与发展
特点:是一种规模介于大歌剧与轻歌剧之间的歌剧形式,篇幅比一般喜歌剧长,但没有大歌剧的浮华。风格轻松愉悦,重视对人物心理及情感的细致刻画,经常安排大歌剧形式所必备的舞蹈场面,内容多采用文学名著中有关爱情的情节,音乐为一些常见的歌曲、舞曲和进行曲,注重抒情旋律的感染力,以说白代替宣叙调。
代表人物及作品:古诺的《浮士德》《罗密欧与朱丽叶》,马斯涅的《曼侬》《泰伊斯》,托玛斯的《迷娘》,圣—桑斯的《参孙与达里拉》等都是抒情歌剧的代表作品。比才的《卡门》也创作于这一时期,它虽不属于典型的抒情歌剧,但具有抒情歌剧的一些特点,以其现实主义倾向、异国情调、富有表现力的音乐风格成为法国歌剧的经典之作。
后期:歌剧风格的延续与演变
传统风格的延续:19 世纪后期,大歌剧、抒情歌剧等传统风格的歌剧依然在创作和演出。如托马斯的《哈姆雷特》是 19 世纪大歌剧的最后一部作品之一,继续展现了大歌剧的宏大场面和戏剧性。
新潮流的出现:比才的《卡门》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倾向,预示了 19 世纪末的歌剧新潮流,对后来意大利的真实主义歌剧以及俄罗斯的民族主义歌剧等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现实主义倾向在后续的歌剧创作中可能会得到更多的发展和探索,推动歌剧更加贴近生活、反映社会现实。
三、世界民族音乐
一、名词解释
1.能乐
“能”,最初称“猿乐”或“猿乐能”,即艺能、技艺的意思。能乐原来是一种宗教仪式,具有700多年的历史,是日本代表性的传统舞台艺术。穿戴日本传统服饰的表演者为了掩饰自己的表情,戴上面具或者无表情地表演情趣盎然的传统舞蹈。演员全是男性,扮演女角或精灵时佩戴面具,演员经过桥廊出场,观众则坐在榻榻米上观看演出。
2.米隆 加
米隆加,是一个音乐及舞蹈术语,指的是南美洲、尤其是阿根廷、巴西、乌拉圭一带的一种风格近似于探戈的流行舞曲的音乐形式。米隆加舞曲对日后探戈风格的定型有着很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认为,探戈是放慢节奏的米隆加。因此,米隆加舞较探戈比起来,速度快、舞步更粗犷不羁,而相应音乐表现的意境也比较直接而活泼。
3.盖那笛
盖那笛是一种源自南美洲的传统乐器,主要流行于安第斯地区的秘鲁、玻利维亚等国。一般由竹子或木头制成,有一个 U 形吹口,通常为 7 孔,直吹。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其声音独特,如泣如诉,音域广泛,能够表达出各种情感和情绪,具有强烈的情感和民族特色。 盖那笛在印第安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传统上用于宗教仪式和庆典,被认为是与神灵沟通的媒介,如今也成为了世界范围内受关注的乐器。
4.围锣
围锣是一种传统的打击乐器,常见于东南亚地区,如缅甸、泰国等。缅甸的围锣被称为 “基婉”,由 19 个大小不同的带乳锣组成,平放在金色围栏内的藤圈架子上。 泰国的围锣则通常有七至九个大小不一的圆形锣,悬挂在横杆上,演奏者用两根木槌敲击。围锣音色明亮悠扬、具有穿透力,多用于庆典、婚礼、宗教仪式等场合,能够营造庄重祥和的氛围,是东南亚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
5.曼特尔·胡德
曼特尔・胡德是美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学家。他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民族音乐学专业的创始人,将甘美兰演奏引入教学,提出 “双重乐感” 理论,即民族音乐学家应学习演奏所研究文化的音乐。胡德专注于印尼爪哇甘美兰音乐研究,其著作有《爪哇音乐中决定帕泰特的骨干音》等,还拍摄了民族志纪录片《阿通潘》 ,他的理论和实践对美国乃至世界民族音乐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论述题
论述阿拉伯音乐在世界(民族)音乐范围内的传播和变迁
四、中国传统音乐
一、名词解释
1、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是四川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原名唱琵琶、唱月琴等,20 世纪 330 年代定名为四川清音。它源于明清俗曲,由江南小曲与四川方音、民歌小调等交融衍生而来。其音乐曲调丰富,分大调、曲牌、小调三类,唱腔结构有曲牌联套体、板式变化体和单曲体。演唱形式早期为坐唱,后改为站唱,演员左手打檀板,右手敲竹节鼓,配以小乐队伴奏。四川清音分为上河派、下河派等,其曲目丰富,内容多为幽怨思怀之曲及应景词曲等。2008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堆谐
堆谐是藏族传统歌舞,“堆” 指西藏上部或西部,如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日喀则西北部至阿里地区,“谐” 即歌舞。它起源于此地,后传入拉萨并发展演变。其表演形式多样,可载歌载舞,也可只唱不舞或只有器乐演奏,以扎念琴为伴奏乐器,演员边弹边唱边跳。乐曲结构包括前奏、慢歌段、间奏、快歌段、后奏,快歌段多采用紧拉慢唱手法,舞蹈动作复杂,脚下踢踏节奏丰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3、梅兰芳
梅兰芳,祖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梨园世家。他 8 岁学戏,10 岁登台,是中国京剧 “四大名旦” 之首、“梅派” 创始人。其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梅兰芳曾多次赴日、美、苏等国演出,使京剧走向世界。抗战期间,他蓄须明志,拒绝为日军演出。他对京剧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等进行革新创造,推动了京剧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4、夕阳萧鼓
《夕阳箫鼓》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也是琵琶曲文曲中的代表作品。此曲最迟在十八世纪就流传于江南一带,曲名最早见于清姚燮的《今乐考证》。全曲旋律雅致优美,通过推、拉、揉、吟等演奏技法,以及扩展、紧缩、移易音区和 “换头合尾” 等变奏手法,描绘出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卷,展现出暮鼓夕阳、泛舟春江等良辰美景。1925 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郑觐文将其改为丝竹合奏曲,并更名为《春江花月夜》,此外,该曲还被改编成多种乐器的独奏、合奏曲。
5、孟姜女调
孟姜女调是一种民间曲调,又称四季调、唱春调。其基本形态为徵调式,是典型的 “起承转合” 式四句体乐段结构,各句篇幅整齐,落音分别为商、徵、羽、徵。它是我国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民间小曲基本曲调之一,许多戏曲、曲艺音乐和民间乐器中都有由此演变而来的曲调。该曲调常被填入诉说离别、悲怨之情等内容的歌词,如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就是其在北方的变体。
二、论述题
结合实例论述山歌的种类及艺术特点
五、音乐美学
一、名词解释
1.达尔豪斯
卡尔・达尔豪斯是德国著名音乐学家,1928 年生于汉诺威,1989 年去世。他曾因二战辍学,战后先后就读于哥廷根大学和弗莱堡大学学习法律和音乐学。其研究集中于西方音乐史,尤其是 19 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对瓦格纳的音乐剧观念等有深入研究,还涉及音乐理论、音乐美学和 “新艺术” 前史等领域。他一生著作等身,共完成 25 部著作,400 余篇论文以及各类课题 150 多个,曾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蓝色大十字星勋章,并被授予法兰克福音乐家称号。
2.《声无哀乐论》
《声无哀乐论》是魏晋时期嵇康所作的音乐美学专著,创作于公元 260 年。全文约六千余字,通过秦客与东野主人的八次答难,阐述了 “声无哀乐” 的思想,即音乐的本质是 “自然之和”,与情感和政治无关。嵇康从 “音声无常”“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两方面论证,认为音乐不包含情感,也不能使接收者产生情感,但有 “躁静” 之功和 “导情” 之能。该著作是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上极具思辨性的著作,提升了音乐的美学、哲学地位,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3.《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
《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是 2000 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 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再版的图书,作者于润洋。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现代西方音乐哲学的学术专著,在国际上也具开拓性意义。该书对 20 世纪西方音乐哲学的重要思潮和流派,如形式—自律论、现象学、象征—符号学等进行系统梳理、介绍和评论,在此基础上作出综合性描述和批判性阐释,为我国音乐学专业研究生提供了高层次教材,助其借鉴西方音乐哲学合理内核。
4.大音希声
“大音希声” 出自《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美学观念。其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解:一是认为最大的声音是没有声音的;二是最大的声音听来稀疏;三是 “希声” 即 “无声”,在蕴酝 “大音”;四是指天乐,需用心感悟;五是 “大音” 为合道之音,超越声音情感;六是无音即最强音。它推崇自然美,认为无为的自然音乐是最美的,是音乐最高境界,而人为音乐美是世俗、暂时的。此观念影响了中国古代音乐及文艺理论的发展。
5.音乐的参照意义
音乐的参照意义是指音乐所传达的、与音乐之外的概念、行动、情感状态和性格领域等相关的意义,由迈尔提出。它强调音乐的情感意义需参照音乐之外的事物来理解,如人们可通过某段欢快的音乐感受到愉悦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基于人们对欢快这种情绪概念的认知,而这种认知来源于生活等音乐之外的经验。像在电影配乐中,悲伤的情节配上舒缓、低沉的音乐,能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悲伤,这里音乐的参照意义便是借助人们对悲伤情感及相应场景的理解来实现情感烘托等作用。
二、论述题
分析试卷里的资料,用美学原理去解(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