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聊城大学考研的团队
(扫码联系老师,免费试听聊城大学音乐考研全套课程)
(点击试听↑↑↑)
2025年【聊城大学826中外音乐史】真题解析!
简答题
中国音乐史
1.简述葛天氏之乐
葛天氏之乐是远古时期的乐舞,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它是原始社会人们在劳动、祭祀等活动中产生的乐舞形式。八阕分别是《载民》歌颂负载人民的大地;《玄鸟》表达对图腾玄鸟的崇拜;《遂草木》祝愿草木顺利生长;《奋五谷》祈求五谷丰登;《敬天常》敬奉上天的常规;《达帝功》表达对天帝功德的感恩;《依地德》顺应大地的恩泽;《总禽兽之极》希望鸟兽繁衍众多。葛天氏之乐以歌舞结合的形式,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祖先、神灵的敬畏,以及对生产生活的美好祈愿,体现了原始音乐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起源和早期音乐形态的重要依据 。
2.简述减字谱
减字谱是古琴的专用记谱法,由文字谱发展而来。它将古琴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其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用独特的减字拼成符号记录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弹奏指法。例如,左手的 “大” 代表大指,“勾” 是右手的一种弹奏指法,将这些减字组合在一起,就能准确记录古琴演奏的动作和顺序。减字谱的出现,极大地简化了记谱方式,使古琴音乐的传承更加便捷,其记录的信息丰富,涵盖了音高、指法、节奏等要素,虽不直接记录节奏,但演奏者可依据传统的演奏习惯和音乐感觉进行节奏处理。许多经典的古琴曲目通过减字谱得以保存和流传,如《梅花三弄》《流水》等,它对古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是中国古代音乐记谱法的重要创新 。
3.简述曲子的艺术特征
曲子是隋唐时期兴起的一种民间歌曲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在曲调上,它融合了民间音乐、西域音乐等多种元素,旋律丰富多变,既有婉转抒情的曲调,也有节奏明快的旋律,如《杨柳枝》《望江南》等曲子的曲调就各具特色。曲子的歌词形式灵活多样,可根据曲调进行填词,有齐言、杂言等形式,便于传唱,能反映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情感和思想,如表达思乡之情、男女爱情、对社会现实的感慨等。曲子的演唱形式丰富,有独唱、对唱、合唱等,演唱场合广泛,无论是在宫廷宴会上,还是在民间的市井街巷、茶楼酒肆都能听到曲子的演唱,它是隋唐时期社会音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4.简述海韵的艺术特征
《海韵》是赵元任于 1927 年创作的一首大型合唱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音乐结构上,它采用通谱体形式,由五个乐段组成,每个乐段在旋律和节奏上既有变化又有统一,通过音乐的发展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旋律上,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法,既具有民族音乐的韵味,又有新颖的和声效果。歌词是徐志摩的同名诗,描绘了一位少女在海边徘徊、对海高歌,最终被海浪吞没的故事,富有诗意和浪漫主义色彩。合唱的编配十分精巧,通过不同声部的交织,如女高音的独唱表现少女的形象,合唱部分营造出大海的波涛汹涌和人们的呼喊,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和表现力,是中国近代合唱音乐的经典之作,对中国现代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
5.简述儿童歌舞剧
儿童歌舞剧是 20 世纪初兴起的一种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戏剧形式,以黎锦晖的作品为代表。它具有鲜明的教育性,通过生动有趣的剧情和歌舞表演,向儿童传递知识、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如《麻雀与小孩》教导儿童要善良、友爱;《葡萄仙子》则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在音乐上,旋律简单易唱,节奏明快活泼,多采用中国民间音乐素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易于儿童接受和传唱。舞蹈动作简单且富有童趣,与音乐和剧情紧密结合,能够锻炼儿童的身体协调性和表现力。儿童歌舞剧的剧情简单易懂,充满幻想色彩,角色形象鲜明,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开创了中国儿童音乐戏剧的先河,为中国儿童音乐教育和戏剧发展奠定了基础 。
西方音乐史
1.简述奥尔加农及其类型
奥尔加农是西方最早的复调音乐形式。它的诞生标志着西方音乐从单音音乐向多声部音乐的重要转变。最初的奥尔加农是在格里高利圣咏的基础上,于其下方或上方添加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声部,这种简单的形式被称为 “平行奥尔加农”,它的两个声部节奏相同,旋律进行较为平稳。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了 “反向奥尔加农”,此时两个声部的运动方向相反,增加了音乐的立体感和紧张感。之后又发展出 “自由奥尔加农”,下方的圣咏声部保持相对平稳,上方的附加声部节奏更加灵活自由,旋律起伏较大,使音乐更具表现力。12 世纪还产生了 “华丽奥尔加农”,圣咏声部的音符被拉长,节奏变得缓慢,上方的附加声部则有大量快速的音符进行装饰,形成了复杂而华丽的音响效果。奥尔加农的发展为西方复调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续的复调音乐形式大多是在其基础上不断演变而来。
2.简述勃艮第乐派
勃艮第乐派是 15 世纪初活跃于欧洲勃艮第地区的音乐流派。当时的勃艮第公国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该乐派的代表人物有迪费和班舒瓦等。
在音乐风格上,勃艮第乐派的作品旋律优美抒情,注重对情感的细腻表达。在复调音乐创作方面,他们进一步完善了声部之间的和谐关系,使各声部的旋律既相互独立又紧密配合。作品常以三声部织体为主,上方两个声部为人声声部,下方为器乐伴奏声部,这种织体形式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其音乐题材广泛,既有宗教音乐作品,如弥撒曲等,也有大量世俗音乐,如尚松等。勃艮第乐派的音乐对欧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推动了文艺复兴时期音乐风格的转变,为后来的佛兰德乐派等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欧洲音乐从哥特风格向文艺复兴风格的过渡。
3.简述亨德尔清唱剧的艺术特征
亨德尔的清唱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题材上,多选取《圣经》故事,如《弥赛亚》《参孙》等,通过音乐将宗教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和精神内涵生动展现出来。
音乐结构上,清唱剧通常由多个乐章组成,包含独唱、重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合唱在亨德尔清唱剧中占据重要地位,常常以宏大的气势和强烈的感染力震撼听众,如《弥赛亚》中的 “哈利路亚” 大合唱,以其辉煌壮丽的音响效果成为经典。在旋律创作上,亨德尔善于运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旋律,这些旋律易于传唱,能够深入人心。同时,他巧妙地将意大利歌剧的抒情性与德国音乐的庄重深沉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配器方面,他充分发挥管弦乐队的作用,通过不同乐器的组合营造出丰富多样的音乐氛围,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戏剧性。亨德尔的清唱剧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世清唱剧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4.简述十二音音乐
十二音音乐由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于 20 世纪初创立,是现代音乐的重要流派之一。它打破了传统大小调体系的束缚,以全新的音乐理念进行创作。
在十二音音乐中,一个八度内的十二个半音被视为具有同等地位,彼此之间没有主次之分。作曲家将这十二个音按照一定顺序排列成一个音列,这个音列就是整部作品的核心。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对音列进行逆行、倒影、逆行倒影等变形手法,衍生出丰富多样的音乐素材。十二音音乐的节奏和节拍也不再遵循传统规则,更加自由灵活,强调音乐的内在逻辑和结构。它摆脱了传统调性音乐中对和声功能的依赖,注重音与音之间的横向关系。虽然十二音音乐在初听时可能让人觉得晦涩难懂,但它极大地拓展了音乐的表现力和创作空间,对 20 世纪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作曲家受其启发,不断探索新的音乐创作方式。
5.简述拉威尔及音乐创作及其音乐作品分析
拉威尔是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创作风格独特,融合了多种音乐元素。拉威尔对音乐色彩的运用极为精妙,善于通过细腻的和声、丰富的配器来营造出独特的音乐氛围。他的作品既受到法国传统音乐的影响,又吸收了西班牙、东方等其他地区音乐的特色。
在作品《波莱罗舞曲》中,充分展现了他独特的创作手法。全曲以一个简单的主题旋律开始,由小军鼓轻轻奏出,随后旋律在不同乐器上依次呈现,力度逐渐增强,配器不断丰富。在和声上,拉威尔运用了简洁而富有变化的和声进行,虽然旋律重复,但通过和声的细微变化和配器的色彩转换,使音乐始终保持着吸引力,逐渐将音乐推向高潮。另一部作品《水之嬉戏》则是通过灵动的旋律和丰富的和声,描绘出潺潺流水的画面,展现了他对音乐形象的生动刻画能力。拉威尔的音乐以其精致的结构、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风格,在音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
论述题
中国音乐史
1.周代的礼乐制度
周代的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一项极为重要的制度,它对当时的政治、文化、社会秩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起源来看,礼乐制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夏商时期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周初,为了巩固统治,周公旦进行了大规模的制礼作乐,将礼仪和音乐进行系统整合,构建起了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
其内容涵盖广泛。礼的部分,包括了各种礼仪规范,从祭祀天地祖先的大典,到日常的人际交往礼节。例如,祭祀之礼,对祭祀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祭品等都有严格规定,天子、诸侯、卿大夫等不同阶层在祭祀规格上有明显差异,以此彰显等级差别。在人际交往中,不同身份的人见面行礼方式也各有不同,体现了对身份地位的尊重。乐则与礼相辅相成,不同的礼仪场合要演奏相应的音乐。比如,在庄重的祭祀仪式上,演奏的是肃穆、宏大的雅乐,其乐器的种类、演奏的顺序等都遵循严格的规制。乐不仅是为了增添仪式感,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的和谐来传达一种秩序和情感。
从作用方面来讲,在政治上,礼乐制度强化了等级观念。明确的等级划分使得各个阶层各司其职,不得僭越,维护了统治阶层的权威,保障了政治秩序的稳定。在文化层面,它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雅乐等音乐形式以及各种礼仪规范,成为了周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丰富了当时的文化内涵,并且对后世的文化艺术产生了长久的影响。从社会角度看,礼乐制度规范了社会成员的行为举止。人们在遵循礼仪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社会秩序,减少了社会冲突。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原有的礼乐制度逐渐走向瓦解。各诸侯国势力崛起,对周天子权威构成挑战,不再严格遵循礼乐制度的等级规范,出现了诸如 “八佾舞于庭” 的僭越现象。但尽管如此,周代礼乐制度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如秩序、和谐、尊礼等,依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世的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2.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特征
在戏曲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场改革使昆山腔从地方小戏迅速崛起,最终成为影响深远的戏曲声腔,其改革特征鲜明且极具开创性。
一、唱腔的细腻化革新
魏良辅打破了昆山腔原有的质朴风格,致力于唱腔的精细化雕琢。他引入了 “水磨腔” 的唱法,这种唱法讲究 “启口轻圆、收音纯细” 。在演唱时,将每个字的发音拆分成头、腹、尾三部分,通过延长字音、注重咬字吐音,使唱腔变得婉转细腻、跌宕起伏。比如在处理一个简单的音符时,他会运用多种装饰音,让旋律更具层次感。这种细腻的唱腔一改以往昆山腔的平淡,赋予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使观众能够沉浸在委婉悠扬的音乐氛围中,极大地提升了昆山腔的艺术表现力。
二、伴奏乐器的丰富与融合
在改革之前,昆山腔的伴奏较为单一。魏良辅大胆创新,引入了多种乐器,形成了一个庞大且和谐的伴奏体系。他将弦索、箫管、鼓板等乐器巧妙融合在一起。弦乐器如琵琶、三弦,以其丰富的音色和多变的指法,为唱腔增添了灵动的韵律;箫管类乐器如箫、笛,其悠扬的音色与唱腔相得益彰,营造出空灵的音乐意境;鼓板则起到了稳定节奏、把握演唱速度的关键作用,使整个表演节奏分明。这些乐器的组合,不仅丰富了昆山腔的音乐色彩,还增强了其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为昆山腔的舞台呈现提供了坚实的音乐支撑。
三、唱词文学性与音乐性的统一
魏良辅十分注重唱词与音乐的配合。他在选择和创作唱词时,力求使其符合昆山腔的音乐韵律。一方面,对唱词的平仄、押韵进行严格规范,确保唱词在演唱时顺口自然,与音乐节奏完美契合,避免出现因字音不合而破坏音乐美感的情况。另一方面,提高唱词的文学性,他与文人雅士合作,创作出了许多辞藻优美、意境深远的唱词,使昆山腔在演唱时既能展现出音乐的美妙,又能传递出深刻的文学内涵。这种文学性与音乐性的高度统一,让昆山腔吸引了更广泛的受众,尤其是文人阶层,进一步提升了昆山腔的艺术格调。
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通过唱腔、伴奏乐器和唱词等多方面的创新,使昆山腔完成了从地方民间小调到全国性大剧种的华丽转身。其改革特征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戏曲发展,更为后世戏曲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典范。
3.上海国立音专对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贡献
在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中,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犹如一座灯塔,照亮了中国音乐走向专业化、现代化的道路,其贡献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广泛的现实价值。
上海国立音专汇聚了一批国内外顶尖的音乐人才作为师资力量。萧友梅、黄自等国内音乐先驱,他们不仅自身具备深厚的音乐素养,还积极投身于教学工作,将自己的音乐理念与专业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同时,学校还聘请了诸多外籍优秀音乐家,如查哈罗夫、苏石林等,他们带来了西方先进的音乐教学方法与演奏技巧,让学生接触到世界前沿的音乐教育理念,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为中国音乐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提升了教学的国际化水平。
在课程体系方面,上海国立音专构建了一套系统且全面的专业音乐教育课程。学校开设了作曲、声乐、器乐等多个专业方向,涵盖了音乐理论、音乐史、音乐创作、演奏演唱等多方面的课程。音乐理论课程如和声学、曲式学等,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音乐史课程让学生了解中西方音乐的发展脉络;而音乐创作与演奏演唱课程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全面成长。这种系统化的课程设置,为中国专业音乐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科学的模式,成为后世音乐院校课程设置的重要参考。
上海国立音专还积极推动音乐创作,鼓励师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黄自的《长恨歌》、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等经典作品都诞生于此。这些作品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法巧妙融合,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创作风格,不仅丰富了中国音乐作品的宝库,也为中国音乐创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激励着更多音乐家在创作中探索民族化与现代化的融合之路。
此外,学校还重视音乐学术研究,出版了一系列音乐学术刊物,如《音乐杂志》等。这些刊物发表了众多音乐理论研究成果、音乐作品分析等文章,为音乐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促进了音乐学术研究的繁荣,推动了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上海国立音专以其卓越的师资力量、完善的课程体系、丰硕的音乐创作成果和繁荣的学术研究,为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对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其贡献至今仍在持续发挥作用,激励着当代音乐教育者不断前行。
西方音乐史
1.瓦格纳歌剧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19 世纪的欧洲,社会文化环境发生着深刻变革,歌剧领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瓦格纳歌剧改革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19 世纪,浪漫主义思潮盛行,人们对情感表达的追求愈发强烈。当时的歌剧虽然在音乐和戏剧上有一定发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传统歌剧过于注重炫技,声乐演唱与剧情发展脱节,音乐和戏剧成为彼此独立的部分,难以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艺术体验。同时,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社会结构改变,观众对艺术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他们渴望更具深度和思想内涵的艺术作品,这就促使歌剧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一、改革内容
音乐革新:瓦格纳打破了传统歌剧分曲结构的限制,创造了 “无终旋律”。在他的歌剧中,音乐如潺潺流水般连绵不断,避免了传统歌剧因分曲结构导致的剧情中断感,使音乐能够紧密贴合剧情发展,更细腻地表达人物情感。同时,他广泛运用半音化和声,拓展了和声的表现力,增强了音乐的紧张感与戏剧性,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听觉冲击。
戏剧融合:瓦格纳强调 “整体艺术” 的概念,致力于将音乐、戏剧、诗歌、舞台美术等元素高度融合。他亲自创作歌剧剧本,从剧情构思、人物塑造到台词撰写都精心打磨,使音乐不再是戏剧的附属,而是与戏剧相辅相成。在表演中,演员的动作、表情以及舞台布景等都与音乐紧密配合,共同营造出一个完整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世界。
主导动机运用:瓦格纳引入了主导动机这一独特的音乐手法。每个主导动机都与特定的人物、事物或情感相关联,通过在不同场景中对主导动机的变化、发展和组合,暗示剧情的发展、人物的心理变化以及主题的深化。例如在《尼伯龙根的指环》中,“指环动机”“命运动机” 等频繁出现,它们相互交织,推动着剧情的发展,让观众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二、改革影响
对歌剧发展的影响:瓦格纳的歌剧改革彻底改变了歌剧的发展方向,为后世歌剧创作提供了全新的范式。许多作曲家受其影响,开始注重音乐与戏剧的融合,推动了歌剧艺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他的作品也成为各大歌剧院的经典保留剧目,至今仍在世界各地频繁上演。
对音乐创作理念的影响:瓦格纳的音乐革新打破了传统音乐的规则束缚,启发了后来的作曲家对和声、曲式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促进了音乐创作理念的更新换代,对 20 世纪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对文化领域的影响:瓦格纳的歌剧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神话和历史元素,他的改革不仅提升了歌剧的艺术地位,还使其成为传播文化与思想的重要载体,对当时的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引发了人们对艺术、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入思考。
总之,瓦格纳的歌剧改革是音乐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其影响跨越了时空,至今仍在艺术领域熠熠生辉。
2.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标题交响诗的艺术特征
理查德・施特劳斯在音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标题交响诗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备受瞩目,具有鲜明且独特的艺术特征。
紧密关联文学与音乐
施特劳斯的标题交响诗将音乐与文学紧密相连。他善于从文学作品、神话故事、哲学思想中汲取灵感。通过音乐,他将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人物性格和情感细腻地展现出来,使听众在音乐中能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独特韵味,打破了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界限,为听众带来更丰富的艺术体验。
结构创新与突破
在结构上,施特劳斯打破了传统交响曲的严格形式束缚。他根据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表达需要,灵活地组织音乐素材。虽然仍保留了交响音乐的基本结构框架,但在乐章的数量、顺序以及各部分的发展逻辑上进行大胆创新。如在《英雄的生涯》中,他用不同的音乐段落描绘英雄的生活、战斗、爱情等多个方面,各段落之间自由转换,却又围绕 “英雄” 这一核心主题紧密相连,这种创新的结构使音乐更贴合内容的表达,增强了作品的叙事性和感染力。
高超的配器手法
施特劳斯是配器大师,他的标题交响诗在配器上尽显高超技艺。他充分挖掘各种乐器的独特音色和表现力,通过巧妙的组合与搭配,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响效果。在《蒂尔的恶作剧》中,他用单簧管的灵动音色来刻画蒂尔狡黠、活泼的形象,通过不同乐器的交织演奏,展现出蒂尔一系列的恶作剧场景,使音乐生动形象,仿佛将故事中的画面直接呈现在听众眼前。同时,他还大胆使用新的乐器组合和演奏技巧,拓展了交响乐队的表现范围,为音乐增添了新奇的色彩。
深刻的主题表达
施特劳斯的标题交响诗致力于表达深刻的主题思想。他不满足于简单的情感描绘,而是深入探讨人性、哲学、社会等诸多复杂问题。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他通过音乐对尼采哲学中关于超人、权力意志等思想进行深刻解读,音乐中既有对人类挣扎与奋斗的描绘,也有对超越自我的渴望与追求,引发听众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入思考,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标题交响诗凭借与文学的紧密结合、创新的结构、高超的配器以及深刻的主题表达,在音乐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音乐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3.20 世纪新民族乐派和 19 世纪民族乐派的异同
在音乐发展的长河中,19 世纪民族乐派和 20 世纪新民族乐派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们既有一脉相承之处,也因时代变迁而呈现出诸多差异。
相同点
(一)音乐素材根植民族文化
两者都极为重视从本民族的民间音乐、民俗风情、历史传说等文化元素中汲取素材。19 世纪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们热衷于收集整理本土的民间歌曲、舞曲等,将其旋律、节奏融入到音乐创作中。例如,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格林卡,他以俄罗斯民间音乐为基础,创作出歌剧《伊凡・苏萨宁》,展现出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情。20 世纪新民族乐派同样如此,像巴托克对匈牙利民间音乐进行深入研究,在他的作品中频繁运用匈牙利民间音乐的独特调式和节奏型,使作品充满匈牙利民族特色。
(二)彰显民族精神与情感
都致力于通过音乐表达本民族的精神内涵和情感世界。19 世纪民族乐派在民族意识觉醒的浪潮下,用音乐抒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反抗外来文化的压迫,唤起民族认同感。而 20 世纪新民族乐派尽管所处时代背景不同,但依然以音乐为载体,展现民族的独特气质和文化底蕴,在全球化背景下捍卫本民族的文化身份。
不同点
(一)创作手法的革新
19 世纪民族乐派在创作手法上,主要是在传统大小调体系的基础上融入民族音乐元素,音乐语言相对较为传统。比如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虽然充满了美国黑人和印第安音乐元素,但整体的和声、曲式结构还是遵循传统的创作规则。而 20 世纪新民族乐派则大胆吸收了现代音乐的创作技法,如无调性、多调性、十二音体系等。像波兰作曲家席曼诺夫斯基,在作品中运用了现代和声技法,使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语言有机结合,呈现出全新的音乐风格。
(二)表现内容的拓展
19 世纪民族乐派的作品多围绕民族历史、民间传说等内容展开,具有较强的浪漫主义色彩。而 20 世纪新民族乐派的表现内容更加广泛,除了民族传统文化外,还关注社会现实、人类命运等问题。例如,英国作曲家沃恩・威廉斯在作品中不仅展现英国乡村的风土人情,还对战争、社会变革等现实问题进行反思,使作品具有更深刻的时代内涵。
(三)时代背景的差异
19 世纪民族乐派兴起于民族意识觉醒、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民族乐派的音乐成为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精神武器。20 世纪新民族乐派则诞生于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背景下,他们既要传承民族文化,又要在现代音乐语境中寻求新的发展,面临着更多元化的挑战和机遇。
19 世纪民族乐派和 20 世纪新民族乐派在传承民族文化的道路上,既有坚守又有创新,它们共同丰富了世界音乐文化的宝库,推动了音乐艺术的发展。
材料分析题
中国音乐史
冼星海在《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中提到:“我们尽量吸收民歌的旋律,找出它的特性,保留它的长处,利用它的形式,用对位方法,加以适当的配合,使它更为丰富。有全唱、对唱、轮唱、合唱和独唱,把我们的民歌发展到由单调到复杂,由民族性的变为国际性的,成为世界音乐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新兴音乐的一部分。这样,一方面可以保存我们民族音乐的优点,另一方面也可以吸收世界音乐的进步成果,使中国音乐在世界乐坛上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 。”
请结合材料分析,冼星海在音乐创作中如何体现上述观点的?
冼星海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杰出代表,在音乐创作中深刻践行了他在《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中提出的理念,为中国新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旋律运用上,冼星海大量吸收民歌旋律并挖掘其特性。以《黄河大合唱》为例,其中融入了众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旋律元素。《黄河船夫曲》借鉴了劳动号子类民歌的旋律,那种一领众和、节奏铿锵有力的特点,生动地展现了黄河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场景,保留了民歌中质朴、充满力量的长处。他巧妙地将这些民间旋律进行提炼和加工,使其更具艺术感染力。在《黄水谣》中,旋律具有北方民歌的抒情性,通过细腻的音乐线条描绘出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变迁,既保留了民歌的婉转悠扬,又赋予了其更深刻的情感内涵。
形式利用方面,冼星海充分借鉴民歌形式并运用对位方法进行创新。他在作品中巧妙地将不同声部交织,使音乐更加丰富。在《生产大合唱》里,他运用了对唱、轮唱等形式,模仿了民间劳动场景中的互动交流。各声部之间相互呼应,如同民间合唱中的不同角色,有领唱、有附和,通过对位的巧妙安排,让音乐层次更加分明。这种形式不仅丰富了民歌原本较为单一的表现形式,还提升了音乐的表现力和立体感,使民歌从单调走向复杂。
演唱方式上,冼星海的作品涵盖了全唱、对唱、轮唱、合唱和独唱等多种形式。在《九一八大合唱》中,通过独唱表达个体的悲愤情绪,而合唱则凝聚起集体的力量,展现出民众对侵略者的愤怒和反抗。多种演唱形式的组合,使音乐的情感表达更加多元,满足了不同场景和情感的需要。他将这些演唱形式融入到民歌元素的音乐中,使民歌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也更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
冼星海致力于将民族性与国际性相融合。他在作品中既保留了中国民歌的独特韵味,又吸收了西方音乐的作曲技法和表现形式。在和声运用上,他借鉴西方的和声理论,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旋律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使音乐更具张力。他通过这些努力,让中国音乐带着鲜明的民族印记走向世界,使中国音乐在世界乐坛崭露头角。
冼星海在音乐创作中,从旋律、形式、演唱方式以及融合民族性与国际性等多个方面,完美地体现了他对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关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座丰碑。
西方音乐史
著名音乐家舒曼曾评价肖邦说:“如果北方那个专治皇帝(指俄国皇帝)知道肖邦的作品里面,就在最简单的波兰农民的玛祖卡舞曲的旋律里面,都有它的可怕敌人在威胁着他,他一定会禁止肖邦的音乐在他的统治区域里得到演奏的机会。肖邦的作品是好比一门门隐藏在花丛里的大炮。”并结合肖邦的音乐创作
分析为何会有“隐藏在花丛里的大炮”的评价。
舒曼对肖邦 “隐藏在花丛里的大炮” 这一评价,精准地概括了肖邦音乐的独特魅力与深刻内涵。肖邦作为 19 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音乐家,其音乐创作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和强烈的精神力量。
从民族性角度来看,肖邦的作品深深扎根于波兰的民族文化。以玛祖卡舞曲为例,这原本是波兰民间的一种三拍子舞蹈音乐,肖邦将其进行艺术升华,使其成为表达民族情感的有力载体。在他的玛祖卡舞曲中,保留了波兰民间音乐特有的节奏韵律和舞蹈风格,旋律中常常出现的切分节奏、附点音符,充满了浓郁的波兰乡土气息,仿佛能看到波兰农民在田间欢快舞蹈的场景。然而,这些看似简单的玛祖卡舞曲,却蕴含着肖邦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在波兰被俄国等列强瓜分的黑暗时期,肖邦通过音乐唤起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成为鼓舞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对俄国的统治秩序构成了潜在威胁,就如同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外表看似温和,实则威力巨大。
从情感表达层面,肖邦的音乐蕴含着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他的作品中既有对爱情的细腻描绘,如《升 C 小调夜曲》,旋律优美而略带忧伤,宛如恋人之间的喃喃细语,充满了浪漫的气息;也有对祖国沦陷的悲愤与抗争,像《革命练习曲》,激昂的旋律和强烈的节奏,仿佛是他内心对侵略者的怒吼,展现出不屈的精神。这种情感的表达并非直白的宣泄,而是通过细腻的音乐语言,如和声的巧妙运用、旋律的起伏变化来传达,如同在美丽的花丛背后隐藏着足以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音乐风格上,肖邦将古典音乐的严谨结构与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完美融合。他的作品在形式上遵循古典音乐的规范,如奏鸣曲式、回旋曲式等,但在内容上却大胆创新,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幻想与激情。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自由的节奏、独特的和声进行,这些创新元素使他的音乐既具有古典音乐的优雅,又具有浪漫主义的冲击力。这种独特的风格让他的音乐在当时独树一帜,表面上是优雅的音乐艺术,实际上却有着强大的精神内涵,如同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出其不意地给予听众心灵的震撼。
肖邦的音乐创作以其独特的民族性、深沉的情感表达和创新的音乐风格,完美诠释了 “隐藏在花丛里的大炮” 这一评价。他的音乐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