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复旦大学通过其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则面向海外一流高校中国籍优秀本科毕业生招收直博生的公告。这个政策旨在拓宽博士研究生的优质生源渠道,提升人才选拔质量。该政策一经发布,便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根据复旦大学发布的招生公告,此次直博招生面向18个专业学科,主要集中在前沿的高精尖理工类专业,如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同时也包括少量文科专业。招生采取“申请-考核”制,总成绩100分,其中材料审核成绩占20%,综合考核成绩占80%。申请人需具备中国国籍,本科阶段就读的海外高校需进入主流世界大学排行前100位,或就读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该政策发布后,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部分网友认为,这一政策有助于培养高精尖人才,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储备力量。然而,也有网友质疑这种招生方式的公平性,认为“留学生多是学习差的有钱人”,且该招生方式不需要经过全国统考,增加了不公平的可能性。
针对上述质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陈志文站出来反驳了“不公平”的说法。陈志文指出,复旦大学的直博招生方式与国内招生原则一致,采用申请考核制,报名时不确定导师,而是通过导师集体面试,最后由学生与导师相互选择,这种方式的公平风险更小。他还强调,出国留学是我国拔尖科技人才的重要成长通道之一,不能简单地将留学生与“混文凭”“有钱”画等号。陈志文还提到,复旦的直博政策有着重要的国际政治背景,旨在应对西方国家对中国人才培养的遏制政策,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流,为国家做贡献。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新晋两院院士中,81.4%的新晋中科院院士和39.2%的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海外留学经历。此外,截至2023年,70%以上的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40%的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70%以上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及超过半数的三甲医院院长均为留学回国人员。这些数据有力地证明了留学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贡献。
复旦大学的这一直博招生政策无疑是积极的尝试。在全球化背景下,人才的流动和培养不应受到国籍和地域的限制。通过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流,复旦大学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还能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这一政策也提醒社会需要转变对留学的传统观念,正确认识留学人才的价值,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复旦大学的直博招生政策是一次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意义的改革举措。它不仅有助于提升国内高校的学术竞争力,也为海外优秀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值得肯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