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在实体店看中一样东西,想让你买,明知道网上价格更划算的情况下,你会不会对孩子说“这个太贵了,我们去网上买”?
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不同的声音。
有人认为“既然线上更划算,肯定到网上买,能省钱,为什么不呢?”
而有人则“虽然线上更便宜,但是孩子没有得到即时满足,太扫兴了。”
还有人认为“这样比较价格,会增加孩子的自卑感。”
朋友家的孩子从小想要什么就买什么,衣服鞋子都是名牌,看中的东西马上就要买到手。结果两年前,朋友家的工厂倒闭,收入锐减不说,还欠了不少钱,不得不开源节流。可是孩子已经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根本改不过来,还是出门打车,渴了喝奶茶,买东西从来不懒价格,想要就买。朋友和孩子聊家里的财务现状,孩子反而大吵大闹,认为是父母的问题。
另一个朋友家的孩子恰恰相反,虽然家庭环境优渥,但是在花钱上却一直很理性,吃饭会查有没有团购,买东西会比较价格,朋友说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记账理财的好习惯,从不乱花钱,对自己的财务也有一定的规划。除了消费,孩子还将自己的零花钱拿出一部分理财,每年的收益不少呢!
同样都是初中生,在金钱的态度和管理上截然相反,很显然还是家庭教育起了重要的影响。
我们再回归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中,如果我们会在“要不要和孩子说‘这个太贵了,我们去网上买’”这个问题上苦恼,我们首先要回头看看自己,是不是在这几点上过于纠结。
孩子同学的爸爸每次给孩子买玩具车都花好几千,成堆成堆地往家搬。孩子妈妈和我吐槽“说是给孩子买,其实就是为了满足自己。”
很多父母小时候在物质上比较匮乏,总是忘不了自己没有被满足时的伤心难过,物质条件好了之后,就开始拼命补偿,总担心孩子会有自己同样的经历。
心理学上有一个“自我补偿”的概念,就是越缺失什么,等他有能力后就会自我补偿什么。因为向往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对于这种父母,与其说是满足孩子,不如说是补偿自己。
还有很多父母,总觉得不立刻满足孩子就是亏欠孩子,动不动就觉得内疚,觉得对不起孩子。凡是这种父母,一定要改变自己的认知。
不要总是将孩子高高在上,而自己则用卑微内疚的态度看待孩子的成长,动不动就觉得对不起孩子,尤其是在物质上,一无法满足孩子就内疚得不得了,这样的心理要不得!否则这样环境长大的孩子永远都觉得父母亏欠自己,很容易变成白眼狼。
孩子内心匮乏还是丰盈,物质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父母对孩子的陪伴,给孩子的爱与鼓励,和孩子的沟通,以及孩子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否充盈,这些才更具有意义。
“全民富二代”的时代,很多孩子的消费观都被养偏了。
一出生,奶粉奶瓶尿不湿要用最好的,从奶粉的水都必须是定制的;长大后,衣服、鞋子必须名牌,手机要最新款。很多孩子还在小学,就有了自己的ipad,各种数码用品都是最新款。
兴趣班,旅游,钱哗哗往外流,对于一个富人家庭,这样的水准并不为过。可怕的是,越来越多的工薪家庭,也在按这样的标准养孩子,让孩子过着奢侈的生活。
结果不是富二代的命,却养出了富二代的“病”!孩子认为父母的钱都是大风刮来的,花钱如流水。对于得到的从来都不懂得珍惜,想要的东西必须第一时间拿到,攀比球鞋,攀比手机,攀比旅游去过的城市,三观都扭曲了。
教育家莫尔克指出“金钱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是儿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钱是家庭的重心一样。”对钱没有概念,花钱如流水,缺乏财商教育的孩子,未来也不懂规划,不会理财,总是会错过很多好机会。
让孩子明白钱是通过劳动获得的报酬,要让孩子明白父母赚钱的辛苦,珍惜和合理分配金钱。
引导孩子学会比较和选择。教会孩子比较商品的价格、质量和实用性,做出明智的选择,避免盲目跟风或追求名牌。
培养孩子的储蓄习惯。设立储蓄目标,通过储蓄实现愿望,增强延迟满足的能力。
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金钱观,让孩子理性面对金钱,学会规划,懂得分配,未来面对金钱时才不会轻易被诱惑,更理智,更冷静。
“这个太贵,去网上买”当然也要分情况。
有的景区有自己独特的文创纪念品,文创冰淇淋,特色小吃,这些都有独特的意义,无法从网上感受,当然没有必要去网上买,应该即时满足。
而那些大众化的产品,则可以让孩子比较价格,认真考虑性价比。
这就需要培养孩子拥有理性的思维,在面对选择的时候,能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去权衡,去判断。
父母要减少对孩子的讲道理上价值,不要随便评判孩子的欲望,多和孩子积极沟通,让孩子自己学会深入思考和做决定。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给孩子多树立榜样、面对问题选择的时候,多鼓励孩子思考找到解决方法、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提高决策能力、鼓励反思和总结等,帮助孩子发展理性的判断思维。
面对“这个太贵了,我们去网上买”,我们既不要用“委屈了孩子”绑架父母,也不要用“任性不懂事”来批判孩子。关键在于我们在平时的教育中有没有做到位,是否能合理判断眼前的情况,带孩子一起做出更合理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