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前夕,浙江省教育厅发布“禁补令”,设立省、市、县三级投诉举报电话、邮箱并在官网公布,受理针对中小学节假日补课、作息管理,以及寒暑假、双休日、国家法定节假日放假管理等投诉举报。
“双减”政策、浙江“禁补令”以及最近的舆论焦点高中是否双休,实际上都是对教育目的的追问:教育应该以更高成绩还是健康发展的人为目标?
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学校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学生集体补课。就在今年4月11日,教育部公布了一批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典型案例,其中明确将禁止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集中补课或变相补课作为“红线”,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常态化、持续性排查整治,始终保持严查严管态势,维护良好的教育生态。浙江省出手治理“教育内卷”的措施也是对相关规定的落实。这场行动的关键是“严”、难点也是“严”,这是政策执行的“刻度尺”。
严要以“细”打底。“严”是治理节假日集中补课的总基调,但严在哪些方面、如何才能把“严”落到实处,一旦违反将采取哪些处置措施?这些都必须进行细化并分门别类列出负面清单,如此才能让学校、教师和社会培训机构不越界,同时也为相关部门的治理提供依据和抓手,确保依法治理、依规治理。
要以“深”推进。随着治理的不断推进,节假日明目张胆集中补课现象少了,暗度陈仓的多了。所以治理也要改变节奏,把定期查与分散查结合起来,确保时时进行;把单独查与集中查结合起来,凝聚合力;把线上举报与线下巡查结合起来,拓宽渠道;把处罚与教育结合起来,增强效果。同时,针对检查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相关部门及时调整策略、改变方法,确保全覆盖、无死角。
要以“实”做保障。严查节假日集中补课,既是对“双减”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又是新时期发展高质量教育的务实之举,事关教育教学改革成效和立德树人。因此,相关人员应当进一步提高责任心,增强使命感,真查、实查,一旦发现违规越矩行为,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该批评的批评、应通报的通报、该问责的问责,让相关主体感受到规之力、法之严,从而不敢违、不愿违、不想违。
此外,还要构建社会共治的生态链。集中补课不仅发生在校园,还散布于社会各个角落,所以治理违规补课需要打一场“人民战”“持久战”。比如上海闵行区组建由家长代表、社区网格员、退休教师构成的“教育观察团”,形成全民监督网络;深圳设立“教育质量评估中心”,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学校进行诊断性评估。当政府监管、学校管理、社会监督形成合力,就能编织起立体化的教育治理网络。
教育是静待花开的艺术,更是守护成长的责任。当教育成为时间的“消耗战”,透支的不仅是学生的身心健康,更是民族未来的创造力储备。唯有筑牢监管防线、织密监管防护网,才能让违规补课无所遁形,让节假日成为学生舒缓压力的驿站,从而构建尊重规律、敬畏成长的教育新生态。这不仅是对教育初心的郑重承诺,更是对民族未来的深情守护。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邹城市中心店街道老营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07日第3版
作者:张学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