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快要小升初了,我最近一直在跟有孩子上初中的家长聊天,发现许多家长都面临同一个问题:有些在小学成绩优异的孩子,进入初中后成绩却一直下滑,慢慢地从“学霸”变成了中下游水平学生,甚至沦为差生。
这让家长百思不得其解,明明孩子小学成绩名列前茅,为啥会沦落成初中的“差生”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还得看看下面这个案例。
01
小学学霸跌落神坛,原因竟是这个
上初二的雅轩,在小学那可是妥妥的“学霸”,每次大考的成绩都是班级前3名,每次开家长会,雅轩妈妈都会作为“优秀孩子家长代表”上台讲话,真是羡煞旁人呀。
她上台每次都会提到培养女儿的秘诀,就是“抓住一切时间使劲学”!
雅轩不仅在学校学,放学后还得去补课,补课回来还得继续做试卷、刷题,周末也是补补补,反正她女儿几乎没啥玩的时间,全都用来学习了。
雅轩妈妈原本以为女儿凭着在小学六年打下的坚实基础,再加上“勤奋学”,能在初中继续“名列前茅”,没想到却翻车了。
雅轩初一分班成绩很不错,考到了A班,但一年下来,她的成绩一直在下降,越来越没自信,即使请了私人家教补课,也改不了颓势,成绩越来越差,到初二的成绩几乎是垫底水平啦。
更糟心的是雅轩学习没啥兴趣了,开始抗拒上学,总说“自己就是一个笨蛋,很丢脸”之类的丧气的话,似乎还有抑郁的倾向。
雅轩妈妈没办法,只得向孩子的班主任请教。
这位班主任有二十多年的带班经验了,他坦言:不该让孩子在小学阶段浪费太多时间去“使劲学”。
雅轩妈妈在小学时过度鸡娃,采用题海战术,让孩子每天沉浸在复习、预习以及各类课外练习册中,虽然小学题目难度较低,死记硬背能换来高分,但这种方式却忽视了对孩子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其实就是如此,雅轩在小学并未真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仅靠一股蛮力在学,进入初中后,面对知识难度的提升和学习节奏的加快,自然难以招架。
可以说,小学阶段是孩子整个学习生涯的起点,这个时期家长的教育方式至关重要,稍有不慎就可能为孩子后续的学习埋下隐患。
02
不想孩子初高中成绩变差,要摒弃一些错误做法
首先,不要过度“鸡”娃。
我也是家长,我知道现在中高考竞争很激烈,所以有的家长从孩子上小学就非常焦虑了,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逼孩子拼命学、使劲学。
但高强度学习,或许能让孩子在小学一时风光,却不可能让孩子风光一辈子。
因为负担过重的学习任务,会慢慢磨灭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他们会认为学习本身就是一项痛苦的任务。
再说,过度鸡娃真的很伤“亲子关系”,孩子会把父母当成一个站在对立面的敌人,有很强的抵触心理,孩子也学不好,家长还被气得身体不行,何必呢?
这种伤娃又伤己的教育方式真不好,还不如让孩子在相对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呢。
据《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一书中所说:当孩子心情舒畅时,才更愿意投入到学习中,也更乐意与家长和老师配合,积极主动地去吸收知识,学习效率自然高。
有了这种动机和学习效率,孩子在初中更为复杂的学习任务下,也不至于会掉队。
其次,不应过分强求孩子拿高分。
小学阶段是孩子打基础的时期,成绩固然重要,但并非决定性因素。
有些孩子或许在考试中因一时粗心,或知识掌握不牢固而未能取得高分,但这并不代表他们能力不足。
家长应将注意力从分数转移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关注孩子的学习态度、专注力、记忆力以及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
比如,帮助孩子改掉磨蹭的毛病,培养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引导孩子学会整理错题、复习旧知识等。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才是孩子未来在初中乃至更高阶段,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正如《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一书中所强调的,小学高分并不能完全决定孩子的未来,家长过度苛责成绩,只会禁锢孩子的发展,甚至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比如有的孩子因为成绩不好被家长骂,他们心里会觉得自己太差,所以爸爸妈妈不爱自己,慢慢地就会变得敏感自卑,这就不好啦。
作为父母,本应该是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的“指路人”,但往往因为眼界不够,过于关注孩子眼前的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长远发展和身心健康。
咱们要多学习才行,这样才能以更科学、更理性的方式引导孩子成长。
如果实在没时间深耕家庭教育,咱们也得找好“帮手”,比如《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本书就很不错,它是有二十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的于敏老师写的,能切切实实地帮助咱们在育儿的路上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