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115到135的野路子!特级教师:吃透这张‘偷分表’就行
高考最后这段日子,语文成绩卡在中游的同学最煎熬——冲一冲能摸到120,松一松就掉回100。
我带过很多这样的学生,他们不是不努力,而是没找到“精准发力点”。
今天不说大道理,只教你们如何用“试卷解剖术”,把每道题变成提分台阶。按我说的做,最后15天足够让你从“不上不下”冲到“班级前十”。
先看分数从哪里漏的
中游学生普遍“基础题拿不全,阅读题答不精,作文分上不去”。
现在必须放弃“从头到尾复习”的老路子,主攻“投入产出比最高”的三大板块:现代文阅读、古诗文、作文。
这三块占90分,提分空间最大。每天早晨花20分钟过基础题(字音字形、病句成语),用《五年真题分类汇编》刷题,错题直接剪下来贴床头,刷牙时扫两眼,保证基础题失分控制在3分以内。
现代文阅读要练“出题人思维”
很多同学读得懂文章却拿不到分,本质是没摸清阅卷规则。
比如“分析某句话的作用”,答案必须包含“内容+结构+情感”三层。
考前精研5套高考真题答案,用红笔标出关键词,你会发现所有答案都是“套公式”:
环境描写=渲染氛围+暗示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
标题作用=点明线索+设置悬念+深化主题。
自己整理出10类题型的答题模板,考试时直接“填空”。
特别注意分点作答,每点开头用“首先/其次/最后”,让阅卷老师一眼看到得分点。
古诗文是弯道超车的关键
中游学生和上游学生的差距,一半在文言文。每天坚持“3步精读法”:
选一篇高考真题文言文,第一遍粗读划人名地名官职名,
第二遍逐句翻译并圈出高频词(尤其古今异义词,如“妻子”指妻和子,“交通”是勾结),第三遍对照译文复盘,把翻译卡壳的句子抄在小本子上。
重点掌握18个文言虚词(而、之、以等),不用死记硬背,直接背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里两个“于”分别翻译为“从”“比”。
翻译题牢记“换、调、补、删”四字诀,比如“沛公军霸上”必须补出“驻军”,漏字就扣分。
作文冲50分的核心是“结构化表达”
中等作文和优秀作文的差距不在文采,而在逻辑。
从现在起,强迫自己用“汉堡包结构”:
开头用“跨界名言+现象描述+核心观点”(如“《周易》有言‘穷则变’,当年轻人开始用‘脆皮大学生’自嘲…”);
中间三段用“分论点+人物素材+辩证分析”(示例:主题“突破舒适圈”——分论点1“突破需要勇气”,用徐霞客游历山川驳斥“父母在不远游”;分论点2“突破需要智慧”,用钱伟长弃文从理开发汉字输入法;分论点3“突破需坚守本心”,用樊锦诗扎根敦煌数字化保护);
结尾用“比喻升华+时代青年使命”。考前准备5个万能人物素材(建议选屠呦呦、苏炳添、王坚等理工文体跨界人物),3个冷门名言(避开李白杜甫,用《淮南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类),考场上随机组合。
考场时间分配决定生死线
很多同学败在“作文没写完”或“阅读耗时太多”。
最后一周模考时,严格按这个节奏训练:论述类文本20分钟(选择题12分钟,简答题8分钟),文学类文本25分钟,古诗文30分钟,语言运用15分钟,作文50分钟。
特别提醒:
阅读题超过预估时间立刻止损,先做标记,全部答完后再回头补漏。作文务必留足50分钟,列提纲比盲目动笔更重要——花5分钟写“主题词、三个分论点、开头结尾金句”,剩下45分钟边写边填充,确保结构完整。
最后三天要做四件事
①把历年默写高频句子(尤其《劝学》《赤壁赋》《琵琶行》)再默写三遍,重点抓易错字(如“驽马十驾”不是“努”,“术业有专攻”不是“工”);
②重做最近三次模考的现代文阅读,对比参考答案,用荧光笔标出漏答维度;
③手抄三篇高考满分作文的开头结尾,模仿其句式结构;
④把手机屏保换成“分点作答!字迹工整!审题画圈!”。
考前一天晚上如果焦虑,就翻看自己整理的“急救宝典”(错题本+答题模板+作文素材),熟悉的内容能快速找回信心。
#闪闪发光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