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进校园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尺,当企业愿意主动带着岗位走进校园,意味着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上契合了市场需求,而政企校多方联动的培养机制,更是对高校综合实力与发展潜力的高度认可。
近期,珠海科技学院吸引 32 家企业携超 300 个岗位进校揽才,政企校协同发力促进就业创业,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多重原因,也为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从政府角度看,推动“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落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珠海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正加速推进产业升级,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亟需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政策赋能、搭建校企对接平台,政府不仅能为企业精准输送人才,缓解企业 “用工难” 问题,还能优化区域人才结构,为产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珠海市人才资源与就业服务中心组建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专班”,解读留珠就业创业补贴政策,实质是通过政策杠杆引导人才留驻,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良性循环。
企业主动进校揽才,反映出珠海科技学院的人才培养成果获得市场认可。在 “人工智能与未来就业趋势” 论坛中,企业负责人对 AI 岗位需求的分享,体现出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格力电器、光库科技等 32 家企业参与活动,说明企业信任学校的人才质量,认为其培养的学生具备快速适应岗位的能力。企业提供超 300 个岗位,涵盖不同层次和专业领域,这不仅是对学校学科门类齐全、人才培养多样性的认可,也表明企业期待通过与高校合作,提前锁定优质人才,降低招聘成本,为企业长远发展储备力量。
对珠海科技学院而言,此次活动彰显了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与特色。学校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实训基地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
活动中,校方不仅组织学生参与名企对接、岗位实训,还提供 “一站式” 就业服务,从简历优化到模拟面试,全流程助力学生求职,体现出对学生就业质量的高度重视。这种主动作为,既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进一步巩固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形成 “以就业促培养,以培养引资源” 的良性生态。
从学生发展来看,政校企联动创造的就业创业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政策解读,学生明晰了留珠发展的福利与机遇;圆桌论坛和企业对接,帮助他们精准把握行业趋势;岗位实训和职业体验,则让他们提前熟悉职场环境,明确职业方向。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就业成功率,更有助于他们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平稳过渡,在适合的岗位上发挥专业所长,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珠海科技学院此次政校企联动促就业创业的实践,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产业变革、服务区域经济的生动体现。未来,随着产教融合的持续深化,高校、政府与企业有望构建更紧密的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相适应,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