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驻穗记者 姚嘉莉
在“无边界的大学”理念的实践下,一个个“最强大脑”在碰撞,2024年5月30日正式获批成立的深圳理工大学走过一年的光阴,收获了无数的阳光,还有朝着诺贝尔奖奔赴的“科研初光”。2025年5月22日,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在2025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举办期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信心满满地表示,“学生们的分数没那么重要,在深圳理工大学,我们能纠正高中甚至从幼儿园积累起来的心理上的这个问题,完全可以纠正过来。”深圳理工大学的崛起不是偶然,它正以稳健的步伐创造自己的新势力,它的目标是做世界级顶尖理工科大学,更重要的是它带给学生们学习的快乐,做科研的快乐!
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姚嘉莉摄
2024年广东高考录取的盛夏,深圳理工大学首年招收本科生的投档线在广东名列前茅——并列广东省内高校省内招生成绩第一名。一下子,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一所刚刚成立的新大学何以能如此?
身为校长的樊建平本身就是一位高性能计算机及应用领域著名的科学家,而且从2006年起创办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并任院长。“这里没有传统大学的围墙,只有与城市和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共生体’。”樊建平说, 深圳是一座年轻城市,历史包袱少、束缚少,更容易打破传统壁垒,在实现教育、科研、产业深度融合上具有难得的机遇。深圳理工大学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借鉴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的办学模式,坚持“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走“小而精”的办学之路,学生培养上不求多但求精,开展精英式本科教育。教学上实施“4+1”培养模式——每周4天课程学习+1天科研轮转,由院士领衔的师资团队授课。目前,部分大一学生已开展科研、发表文章,在各类竞赛获奖。
作为中国高校的一股新势力,深圳理工大学有着天然的“新”优势。樊建平指出,深圳城市奋斗史的核心就是把自己的产业搞起来了,华为、腾讯、比亚迪和大疆做起来了,产业的根基就有了,高校发展也是同样道理。他认为,“本土高校的崛起,不一定是跟什么人合作,因为不管跟别人怎么合作,你自己要强,足以在大湾区乃至本国的土地上建立世界一流大学。而且新的大学要跟北京、上海有所不同,在当下面临新形势、新技术的挑战下,要建立区别于传统大学的发展模式,同时借鉴海外大学的经验,‘以我为主’来发展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高水平大学,从而带动下游产业的发展。”他同时建议,国家可考虑鼓励广东省或者深圳等大湾区城市先行先试,让学校在部分专业的设置上,在博士点、硕士点或者学制的时间等问题上拥有更多的自主空间,高校发展会更好更快。
人工智能与教育是绕不开的新话题,现在人们更期待人工智能对基础教育带来革命性的改革。樊建平说,人工智能发展的时间还很短,目前应该从下到上地用起来,不需要太快从上面进行各种细致的规范。“对于新东西,先让大家用起来,先让子弹飞一会儿,先试着实践一段时间,然后在实践上面再来总结成理论。”2025年,深圳理工大学首次面向广东省外开展本科招生,延续去年的招生风格,均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类进行录取,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就要开始上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课。
记者了解到,2025年,深圳理工大学面向广东、内蒙古、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8个省、自治区开展本科招生,计划招收360人,录取批次为本科普通批,选考科目为物理、化学组合。学校首年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类统一录取,大二开放所有专业自主选择,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神经科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合成生物学。
可以看到,学科交叉是深圳理工大学的一大“特长”。樊建平表示,今天的世界科学从单一走向综合,交叉学科必然是发展大趋势。比如合成生物学,很多传统大学目前还没有。合成生物其实就是人造肉、人造皮和人造橡胶等,用发酵罐来生产人类需要的吃、喝、能源、穿这些东西。如果单纯从数学出发,从物理出发,从化学出发,从生物出发,都离这个学科非常远,而这个交叉学科现在已成为全世界竞争的焦点,是生物制造最核心的支撑学科。樊建平坦言,“如果你还在传统的领域不求进步,大概率会错失新时代的发展机遇。”
“包就业”是深圳理工大学给予学生家长的一大定心丸。樊建平表示,深圳本身就是一个理想的创业之地,从手机到无人机再到新能源电车,新产业在不断崛起。深圳理工的七大学科交叉专业学院是按照国家战略和深圳“20+8”产业布局建设的。科技企业、产业园就在学校周边,深圳理工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的众多孵化企业和合作企业会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将来学生找工作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