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学习中,不少学生都有这样的困扰:一提数学就害怕,走进考场面对试卷,大脑会“一片空白”,原本熟悉的公式、解法全部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些可能是“数学焦虑”引起的。日前,浙江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卫薇在《当代教育心理学》上发表了研究论文。她提出,“数学焦虑”会挤压“短时记忆”,这就导致在解决问题时,用于存储信息的空间被压缩。
究竟什么是“数学焦虑”?它如何影响学习效能?家长和学生又该如何破解这个“魔咒”?记者专访了卫薇教授。
成绩不好可能是因为有“数学焦虑”
前不久,卫薇团队组织了一场心理学实验,有178位来自浙江省的三、四年级学生参与。实验中,学生要做数十道两位数加减法题。结果表明,“数学焦虑”程度越高的孩子,算术题的错误率越高。
这个发现与一项国际研究结果不谋而合。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每三年组织一次的 15岁学生学力评估(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覆盖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评估学生在数学、阅读和科学领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22年的PISA“联考”考了数学,研究人员同时评估了学生的“数学焦虑”水平,结果表示,“数学焦虑”程度与数学分数呈显著负相关,焦虑感越强,成绩越不理想。
什么是“数学焦虑”?在心理学上,它通常指的是个体处理、解决数学问题时,产生的紧张、恐惧或者担忧的情绪。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数学焦虑”?卫薇解释,如果平时学习数学感觉轻松,但一到考试就紧张,这可能是单纯的考试焦虑。而有“数学焦虑”的学生,无论是日常学习还是考试,只要面对数学问题,就会出现焦虑情绪。
“如果焦虑程度高的情况下,人还会出现手心冒汗、双腿发抖的情况。”
卫薇认为,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学生水平不够,做不出题,而是“数学焦虑”的影响。
“数学焦虑”会挤占大脑“短时记忆”
10+15等于多少?对于这样的计算题,你一定能脱口而出。但对于初学者而言,如果有“数学焦虑”,面对这样的数学计算,就存在困难。
当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或者面对考试时,心理学上经典的“工作模型”理论认为其中包含了两大步骤,形成短时记忆和执行操作。
“数学焦虑”会影响学习的哪个环节?
“我们通过统计的方法将工作记忆中的‘短时记忆’和‘执行操作’进行了分离。有趣的是,“数学焦虑”是通过影响人的‘短时记忆’,而并非执行操作,影响了数学表现。”卫薇告诉记者。
她解释,当学生在学习数学相关知识时,这些信息是存储在短时记忆中的,由于“数学焦虑”的影响,挤占了“短时记忆”的空间,导致无法将关键信息储存在脑子里,或者储存得很模糊,那么真正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就会出错。
这就好比做一道菜,“短时记忆”就像食材,好的“厨艺”也要靠好“食材”来支撑。没有“短时记忆”记住关键的信息,再高的操作水平也无法答对题目。
一张草稿纸
胜过一万句“别紧张”
对于“数学焦虑”的考生,是否有缓解的办法?
卫薇表示,对于“短时记忆”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改善的。比如当我们面对“大脑一片空白”时,不妨拿出草稿纸,将头脑中的计算过程,写在纸上,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数学焦虑”的影响。
此外,卫薇还提到,在平时,可以通过一些“刻意训练”来提升“短时记忆”,比如通过不断复述相关知识点来巩固记忆,还可以把需要记忆的数字、字符或算式转化为生动的图像或场景,利用大脑对图像位置、色彩的敏感度,将抽象信息具象化,提升记忆效率。
“家长和孩子交流时,不要只关注结果,这可能导致学生注重刷题提分,而不追求对知识真正的掌握。”卫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