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长朋友:
前两天在小区楼下,我看到一个背着书包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跑向妈妈,兴奋地举起手里的画:“妈妈你看!我画的小兔子得了五颗星!”妈妈低头刷着手机,随口应道:“哦,挺好。赶紧回家写作业吧。”小女孩的嘴角瞬间耷拉下来,默默跟着妈妈走了。
这个场景让我心里一酸。我们总说“希望孩子快乐”,但不知不觉中,却把成绩、规矩、懂事当成了衡量他们的标尺,而忘了蹲下来看看他们眼里的光是否还亮着。
今天是525全国心理健康日,我想和您聊聊:如何养育一个“心理不生病”的孩子?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常细节里。
孩子哭着说“同桌不和我玩了”,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你让着点同学”或者“明天妈妈帮你和老师说”。但孩子此刻需要的不是建议,而是被理解。
试试这样说:
“你当时一定很委屈吧?”
“要不要和妈妈说说发生了什么?”
孩子的情绪就像天气预报,阴天时我们不必强行出太阳,安静陪他等雨停,就是最好的安慰。
亲戚家8岁的男孩想学街舞,爸爸嗤之以鼻:“男孩子跳什么舞?学篮球才对!”孩子闷头扒饭,再也没提过兴趣班的事。
我们总想用“过来人”的经验替孩子做“正确”选择,却忘了:一个从小习惯说“随便”“都行”的孩子,长大后也很难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把遥控器还给孩子吧:
周末出游选公园还是博物馆?
零花钱攒着买玩具还是请同学吃冰淇淋?
在安全范围内,让孩子练习选择,哪怕会选错——人生本就是在试错中学会负责的。
朋友曾和我哭诉:“我吼了孩子后特别自责,怕给他留下心理阴影。”我反问她:“你记得父母发火的场景吗?当时的感觉呢?”她想了想:“记得,但更记得他们后来抱着我说对不起。”
孩子不需要永远温柔的父母,而是会犯错、会道歉的真实的人。
工作太累时可以直接说:“妈妈今天有点累,想安静休息10分钟。”
忍不住发脾气后可以坦白:“刚才爸爸说话太凶了,其实是因为担心你。”
真实的关系里,才有流动的爱。
侄女学跳绳时总被奶奶训:“别人都会了,就你手脚笨!”后来她一到体育课就肚子疼。直到有一天,她爸爸说:“我小时候学了三个月才会跳,走!我带你去小公园偷偷练。”现在她跳得比谁都欢。
当孩子说“我做不到”时,
别急着说“你一定能行”,
试着说:“做不到也没关系,但我想陪你一起试试。”
父母的爱不是推孩子跌跌撞撞向前跑,而是当他回头时,总能看到有人在身后对他笑。
一位心理咨询师朋友告诉我,很多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最初只是因为“觉得自己像个透明人”——考了第二,父母问“为什么不是第一”;钢琴拿了奖,家人说“别骄傲,下次还要更好”。
从今天起,试着每天发现孩子的一个“无关优点”:
“你今天主动帮奶奶拎东西,妈妈特别高兴!”
“你讲的笑话太有意思了,爸爸刚才偷偷笑了三次!”
这些瞬间会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种子:“我存在,就值得被爱。”
亲爱的家长,教育没有标准答案。
孩子可能会摔跤、会叛逆、会走弯路,但只要他知道:
回家有一盏灯为他亮着,
桌上有他爱吃的菜,
开口说话时有人放下手机认真听,
这个世界就永远有一处治愈他的地方。
525,我爱我。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在“被爱”的底气中,活出属于自己的生命力。
转发给每一位用心陪伴孩子的父母,最好的教育,就藏在日常的每一次倾听、拥抱和“我懂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