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试特点与教材选择
考试范围与题型
考试涵盖税收基本理论、中国税制、国际税收、税收征管和税收政策五部分,总分 150 分,题型为简答题(30%)、计算题(30%)、综合分析题(30%)及其他题型(10%)。近年真题显示,计算题侧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核心税种,综合分析题常结合时政热点(如十四五规划中的住房税收政策)。
核心教材与辅助资料
官方指定教材:CPA《税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廖家勤《财政学》(第四版)、杨森平《税务管理》、朱青《国际税收》(第十一版)。
二、分阶段复习策略
(一)基础阶段(4-6 月)
知识框架搭建
税收基本理论:通读廖家勤《财政学》,梳理税收原则、税负转嫁等基础概念,重点掌握万莹《税收经济学》中的图像分析(如拉弗曲线、税负转嫁图示),近年真题多次考察此类题型。
中国税制:结合 CPA《税法》轻一,分税种学习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核心税种的计算逻辑,整理税率表和优惠政策。
国际税收:学习朱青《国际税收》中的税收管辖权、转让定价等理论,配合机构讲义理解复杂概念。
教材与习题结合
完成 CPA《税法》轻一课后习题,标注易错题。例如,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需重点训练。
税收经济学部分可选用配套习题册,针对性练习简答题(如 “区分从量税与从价税”)。
(二)强化阶段(7-9 月)
知识点串联与纵深
纵向整合:以 “企业所得税” 为例,串联税法(计算)、税收政策(优惠)、税收征管(申报)等跨章节内容,形成知识网络。
横向对比:比较不同税种的计税依据(如增值税与消费税),提升简答题答题深度。
计算题专项突破
整理高频公式(如增值税销项税额、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分类练习真题和模拟题。推荐使用机构整理的《税务计算题题库》,重点突破增值税与消费税的综合题型。
国际税收部分需掌握抵免法计算,关注近年真题中转让定价调整的案例。
真题实战与规范表达
限时完成近 10 年真题,对照答案解析优化答题逻辑。例如,简答题需分点作答,计算题需写出公式和计算步骤。
积累专业术语,避免口语化表达。例如,用 “税收居民” 替代 “符合纳税条件的个人或企业”。
真题答案鸿知考研网有
(三)冲刺阶段(10-12 月)
真题复盘与模拟考试
二刷真题,重点分析错题和高频考点。例如,暨南大学近年反复考察 “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国际重复征税的解决方法”。
全真模拟考试(至少 5 次),严格控制时间分配(简答题每题 10 分钟、计算题每题 15 分钟、综合分析题每题 20 分钟)。
热点专题与论述题模板
关注年度税收热点(如房地产税改革、数字经济征税),结合教材理论(如税收中性原则、国际税收协定)进行分析。
整理论述题模板,例如:
结构:政策背景→理论依据→现实影响→优化建议;
素材:引用财政部公告或《税务研究》观点增强说服力。
记忆强化与查漏补缺
背诵高频简答题(如 “税务部门如何加强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使用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巩固。
针对薄弱环节(如税收征管中的发票管理),通过机构冲刺课或专题笔记进行突击。
三、关键备考建议
避坑指南
避免盲目刷题:计算题需理解原理而非死记公式,例如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逻辑需结合税法条文推导。
慎选辅导资料:优先使用官方教材和真题,避免过度依赖非权威模拟题。例如,CPA《税法》轻一的例题与真题高度契合,可作为核心练习材料。
时间管理与心态调整
每日分配 4-5 小时给专业课,基础阶段侧重理解,冲刺阶段侧重输出。例如,税收经济学每天背诵 1 章,税法每周完成 2 套模拟题。
跨考生专项策略
税收学零基础者,建议先学习贾俊平《统计学》(第七版)补充基础,再切入廖家勤《财政学》的拓展内容。
利用思维导图和错题本,强化对抽象概念(如 “税收管辖权冲突”)的具象化理解。
四、高分考生经验精华
真题重复率高:近 5 年真题需至少刷 3 遍,部分题目(如 “契税的基本要素”)连续两年原题再现。
计算题拉开差距:简单题确保满分,难题(如跨税种综合计算)需掌握步骤分策略。例如,增值税与消费税的组合题型可分步拆解。
论述题重逻辑:避免堆砌热点,需结合理论框架(如 “政策 + 理论 + 案例”)展开分析。例如,分析房地产税改革时,可引用 “量能课税原则” 和试点城市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