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式教育优于中式教育”“中式教育注重死记硬背,忽视孩子个性发展,是一种刻板教育方式”。这些是许多人对中式教育的固有偏见,尤其是外国人眼中的刻板印象。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BBC制作的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打破了这一误解,向世界证明,中式教育才是最强的!五位中国老师挑战在30天内,将英国一所学校成绩最差的学生转变成学霸。
开学的第一天,五十名英国学生在中国老师的要求下穿上了统一的运动服,进行早操并举行升国旗仪式。看似简单的活动,其实富有深意。首先,它能帮助学生锻炼身体,其次,这一过程有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提升学生的责任感。然而,英国学生对此却视为玩笑。即便有老师带领,大家的动作也显得滑稽可笑。升旗仪式原本应是庄严的场面,但旗手却无法顺利挂起国旗,站位也乱成一团,引发了台下同学的阵阵笑声。
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升旗仪式毫无意义,只需知道那是英国的国旗便足够,根本不需要每天都见到它。回到课堂后,中国老师开始严格要求每一节课都保持课堂纪律,而英国学生却持续抗议这种看似枯燥无趣的授课方式。英国学生的个人主义意识极强,他们习惯于质疑老师,挑战一切规定。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学生敲打桌子、转身交头接耳、玩小玩意儿、甚至睡觉。对于中国的教育者来说,这些行为无疑是对课堂纪律的严重违背。然而,英国学生却认为这是他们应有的自由,一旦这种自由被剥夺,他们便会表现出强烈的不满。
在数学课上,中国老师按照中国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难度进行授课,但许多英国学生完全跟不上节奏。这所学校采用了更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将学生根据能力分班并进行差异化教学。对于英国教育体系来说,这种数学成绩已算是不错了,但与中国的标准相比,依然差距显著。有些学生甚至自嘲自己连三角形都画不出来,更别提理解三角函数了。
他们不仅听不懂课,也不愿意付出努力,承受学习的压力。因此,许多学生的情绪逐渐爆发出来。苏菲亚是个喜欢在课上和同桌聊天的学生,在英国的教育体系中,这其实并不被视为问题。然而,在中国式课堂中,这种行为被看作是对老师的不尊重。苏菲亚多次挑衅老师,批评课程枯燥无聊,最终遭到中国老师的严厉警告。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被单独指出来是非常丢人的事,而对英国学生来说,制造麻烦被老师点名批评反而成了一种乐趣。苏菲亚认为,捣乱和被老师盯上是一种刺激,能带来一种身心愉悦的体验。事实上,苏菲亚并非个案,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打破纪律来干扰课堂秩序。
在一次摸底考试中,卢卡因为成绩太差,考完名字后便开始捣乱。他敲打课桌、大声唱歌,试图带动其他同学一起罢考。老师差点把他赶出教室。看到考试快结束,卢卡慌忙回转身向同学们询问答案。他觉得自己一直是差生,没人关注自己,因此也影响其他同学沦为差生。
随着考试成绩的公布,许多学生的成绩依然不理想,时间也所剩无几,然而中国老师只能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在这时,乔西这位学生把课堂的“捣乱”推向了高潮。虽然乔西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但长时间的高压和考试的困扰让他瞬间变成了“学渣”。于是,他带着水壶和茶具来到课堂,公开在教室里泡茶喝,并将茶分给同学们。这一举动显然让课堂变得无法继续进行。面对这一局面,老师束手无策,只好联系乔西的家长。
然而,乔西的母亲表示,在课堂上喝茶是乔西的个人自由,她无权干涉。随着乔西的例子,学生们的行为变得越来越放肆,对中国老师的挑战也愈发明显。每当上课结束时,如果老师拖堂,立刻有学生站起来提醒,甚至有的直接收拾书包准备离开。对于那些特别顽皮的学生,老师们甚至要牺牲休息时间与他们单独谈话。
在中国,如果学生被留下单独谈话,通常会感到非常不安和羞耻,而英国学生则觉得这是浪费他们的娱乐时间。如果中国老师语气稍重,学生们便会摔东西、发泄情绪,甚至直接离开课堂。在一次数学晚自习中,班级里几乎没有学生到场,中国老师发现,许多英国学生趁机逃课到校园里“放风”,甚至有些人在教学楼内玩起了捉迷藏。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老师觉得自己有些力不从心,但他们深知自己不仅仅是教师,更代表着中式教育模式,他们必须展现中式教学的优越性,必须全力以赴。最终,这一混乱的局面引起了英国校长的注意。校长一方面心里窃喜,认为中式教育注定会失败,另一方面他也必须采取措施来规范学生的行为。
校长和教导主任开始频繁地突击检查课堂,督促学生保持行为端正,但效果并不显著。每当校长离开,学生们便放松警惕,继续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这让中国老师很困惑:既然你们一直推崇自由个性,为什么却害怕校长和教导主任?学生们轻蔑地回答道:“我们确实怕他们,但我们不怕你们。”
原来,英国学生捣乱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让中国老师出丑,看看他们如何应对这种挑战。此时,中国老师终于意识到,由于急于求成,他们与学生一直处于对立状态,从未尝试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
为了让学生接受中式教育,中国老师决定开展“浸入式传统文化教育”。他们组织学生包饺子、做手工剪纸、做眼保健操、跳中国传统的扇子舞等活动。数学老师还从中国购买了九连环玩具,帮助学生培养思维能力。尽管这些活动看似与学习无关,却意外地起到了积极作用。学生们的态度逐渐转变,他们开始对教育产生兴趣,逐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然而,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并形成凝聚力,依然是个挑战。这时,中国老师使用了一个中式教育的法宝——选举班干部。在中国,优秀的班干部能够协助老师管理班级,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
为了进一步强化这一点,中国老师决定召开家长会。会议上,老师们深入讲解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中国的寒门学子通过教育成功逆袭的案例,这让许多家长感到震撼。最终,老师们以真诚的态度赢得了家长的支持,家长们也承诺会配合老师,共同为孩子们的教育保驾护航。
这样,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合作模式逐渐形成,为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随着课程的深入,老师和学生们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老师们毫不保留地传授知识,只要学生愿意,任何时间都可以一对一辅导。然而,卢卡并没有改变,他依然是那个不合群的“问题学生”。正当大家努力学习时,他依然在课堂上捣乱,和同学们聊天、偷吃零食。
在经过一次深刻的谈话后,卢卡终于打开了心结,开始改变自己,投入到学习中。随着期末考试的临近,成绩陆续公布,许多原本不被看好的学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中国老师们欣慰不已。
在毕业典礼上,英国校长终于承认,中式教育的实验班成绩普遍超过了普通班,尤其是数学成绩,67.74分远远超过了普通班的54.84分。中式教育取得了胜利,老师们也松了一口气。然而,校长虽然承认失败,却依然表达了对中式教育过于强调竞争、学习过于辛苦的担忧。他认为,这种方式可能会对学生的成长带来负担。
事实上,正如中国古语所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通过勤奋和艰苦的学习,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才。中式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抛弃,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