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韫池,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科技专业2025届毕业生,在校期间作为主创人员参与青岛西海美术馆、上海西岸美术馆、朱家角水乐堂等地作品展演,参与音乐数据分析标注、视听多模态信息等校企联合项目。先后进入滴滴出行、字节跳动等互联网企业实习,现就职于北京字节跳动。
以下是她讲述的就业故事:
上海音乐学院见证了我从热爱走向专业的点滴成长。音乐科技专业——这一融合艺术与科技的前沿交叉领域,以“艺术+科技”为特色,涵盖音频技术、计算机音乐编程、电子音乐理论与技术、多媒体及新媒体技术等核心知识体系。学习之初,我便笃信扎实的理论根基是专业精进的基石,在校期间连续三年斩获奖学金(含国家奖学金)并获评“三好学生”。随着认知的深入,我越发领悟到:将知识付诸实践、于真实项目中锤炼能力,才是贯通理想与现实的桥梁。
我始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并重。研究生期间,我积极参与专业创作与科研实践,跟随系部走访多地进行作品展演,所创作的作品也有幸获得多次国家级奖项,这不仅锤炼了我对艺术与科技的理解,也提升了我跨学科协作与实践的能力。三年间,在导师于阳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我不断拓展认知边界,从纯粹的创作实践到音乐与科技的创新融合与应用。
从课题研究到企业实习,我不断挑战自我,积累经验,力求在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中走出一条既扎实又鲜活的职业路径。然而,我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最开始我尝试投递了很多结合了音乐与科技相关的岗位,大多都杳无音讯。但我依旧不放弃,整理心态并调整策略,寻找一些公司业务与音乐科技相关,但岗位关联度稍弱的机会。终于,我获得了第一份实习工作,以视频剪辑的岗位进入了第一家实习公司。在本职工作获得了老板的认可后,主导负责了音乐疗愈课程内容创编与音乐制作,也初步接触了面向真实用户场景的内容设计与落地。2024年暑期,我加入滴滴出行,担任汽车调音实习生,深入参与车载音响系统的主观评价与汽车调音工作,完整参与听评、标定到对标竞品的全过程。在封闭座舱中还原自然的声场,不仅是一次次对专业技术的打磨,更是对韧性耐力与团队协作力的持续锤炼。
2024年底,我进入字节跳动实习,开启了我对人工智能与音乐结合的探索,这也成为了我职业规划中的重要转折点。我参与了音乐标签体系的重构与优化,提升了大模型对音乐场景的理解;此外,我协助搭建音乐理解能力评测体系,并带领学生标注团队完成高质量数据产出,为音乐生成模型的优化提供数据支持。这段经历让我第一次看到技术如何真正“理解”音乐,也坚定了我在“音乐×AI”方向继续深耕的信念。
实习期间,我持续关注行业动态与招聘信息,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招聘会。春招期间虽屡次受挫,但我始终保持热情,将每次投递与面试视为自我迭代的契机与沟通表达的提升。最终,我成功获得字节跳动的正式录用通知,将在熟悉且充满挑战的模型运营岗位上继续成长。未来,我期待将音乐的温度融入技术逻辑,推动更多智能音乐产品的落地。
回望这几年的学习与实践旅程,我感恩每一位给予我信任与帮助的老师,也感谢音乐科技这个独特而充满活力的专业,让我有机会站在艺术与科技交汇的浪潮之上,拥抱多元、链接未来。风浪暂歇,扬帆再起,新的征程即将开始。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