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25日的一则重磅消息中,北京大学通过校内网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本科学业评价工作的通知》。从2025级学生开始,该校将在所有涉及学业评价的环节中停止使用绩点。此外,课程考核成绩可以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进行评定,而等级制的成绩则不会转换为绩点。同时,学校还决定不再设置指导性课程的成绩优秀率指标。
这则消息瞬间引发热议,北大取消绩点的讨论迅速冲上热搜榜首!根据该通知的内容,为了鼓励同学们大胆探索,进行跨学科的学习,以及选修更具挑战性的课程,北大允许学生在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包以外选择一门课程,以“合格制(P/NP)”的方式记录成绩,只要成绩合格便可获得学分堪称宽松。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7月2日时,北大的官方微博就曾发文介绍王世强教授因推动“去绩点化”改革而获得北大教学成就奖的故事。他在文中回顾了这项改革的进展,表示经过三年的努力,去绩点化的变革开始呈现出群体性的效果。许多学生反馈说,专注于提升学业表现与刷绩点所耗费的时间大大减少了,他们不再被“成绩的战车”牵制,反而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和自身的兴趣上。
不可忽视的是,北京大学这一改革并非个案。早在2015年,清华大学就已经率先实施将GPA替换为12档等级制的评价体系,提出了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以挑战“GPA导向的学业成就观”。而在2019年,清华再次对评价制度进行了完善,进一步减轻了分数对学生发展的束缚。近年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85高校纷纷作出调整,有的取消了绩点排名,有的则推出了“等级制 综合评价”模式。这些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显而易见:打破“唯绩点论”,让教学回归教育的本质。
来源:中国新闻社、北京大学官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