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我推开小悦家的门时,她正伏在书桌前订正试卷,听到动静,小悦笔尖微微一顿,叫了我们一声,又低下头去。
她妈妈一边招呼我们,一边顺手整理着桌上散落的练习册,语气里带着掩饰不住的焦虑:“老师,您说这孩子每天起早贪黑的,成绩怎么就是上不去呢?是不是还不够用功?”
我望着小悦紧绷的背影,眼前浮现出她每天清晨第一个到教室背单词的画面,想起她课间十分钟都舍不得离开座位刷题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怎么能说“不够努力”呢?
“小悦其实已经做了很多事情了。”我轻声说道。
小悦的指甲边缘总是带着墨水的痕迹,那是长期握笔留下的印记;每次考试后,她的手指都会不自觉地抠着试卷边缘,直到纸张起皱、发毛;她的错题本越积越厚,可分数却像被施了咒语,永远停留在那个令人窒息的区间……
"我真的......尽力了。"家访的那天,她最终还是没忍住。眼泪砸在试卷上。她的声音很轻,却像一把钝刀,缓慢地割开了房间里压抑已久的气氛。
小悦妈妈愣住了,眼眶微微发红。她原本以为,只要不断提醒孩子"努力",就能推动她前进,却忽略了爱的方式也需要调整。我们常说"让爱出发",但更重要的是让爱真正到达孩子心里。当鼓励变成压力,当关心变成苛责,爱的初衷便偏离了方向。
那天,小悦把自己的三十七本错题本整整齐齐地码在那里,每一本的封面上都标着日期,从高一开学延续至今。我随手翻开一页,某道力学题竟被用五种不同解法反复誊写了二十遍。
"我以为......"妈妈突然哽咽,手指抚过那些被翻得卷边的纸页,"只要不断提醒她努力就够了......"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教育最残酷的悖论,莫过于让孩子在“努力”的迷宫里原地打转。
“既然努力的方向需要调整,那我们就一起来寻找更适合小悦的学习方法吧。”于是,我们的方法探索从这些具体行动开始。
首先,帮助她分析学习问题。我们让小悦把三十七本错题本全部摊开,一页一页地梳理:哪些错误是重复犯的?哪些时间是无效消耗?哪些方法是不对的?结果发现她花了大量时间重复练习同一类题目,而真正薄弱的知识点却被忽略了。
接着,为她调整时间规划。我们教小悦制定学习计划,将时间分配到不同的学科和题型上,避免盲目刷题。同时给自己设定阶段性目标,并在完成后给予自己适当休息。
然后,关注身心调节。我们通过和小悦妈妈深入交流,让她明白:休息不是偷懒,而是为了更高效的学习。适度的运动、充足的睡眠,甚至短暂的放空,都能帮助孩子恢复精力,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学习。
最后,重塑评价标准。成长不只有分数这一条路,有些种子注定要慢些发芽,但谁能说参天大树就一定比幽兰更美?
最近一次月考后,我在小悦的试卷旁发现一张纸条,上面是她和妈妈共同拟定的新公式:“成长=科学方法+适度休息+被爱肯定的勇气。”而更让我触动的是,现在晚自习时,常能看见她站在同学课桌旁讲解题目的身影。
窗户玻璃映出她的侧脸,那些曾经被焦虑蒙住的自信,正一点点透出光来。
教育或许就是这样一场温柔的破壁——当“你还要更努力”变成“我们一起找方法”,当孤军奋战变成家校共育,爱才真正到达了它该去的地方。
就像小悦后来在周记里写的:“原来石头不必非要打水漂,放在合适的地方,它也可以是假山的一部分。”
(作者系长沙市一中城南教师杨碧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