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工业学校宣传官微/图
近期,山东临沂临沭县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培训:近200名新教师及转岗教师参加岗前培训,其中部分原来在小学或初中任教的教师,经过培训后将在秋季学期前往高中教书。
刘敏是临沂某乡镇初中数学老师,也被通知调往县城高中。一纸调令,让数学老师刘敏陷入困境,也照出生源减少背景下中国基层教育的复杂图景。
“拿着初中教师的收入,承担高中教学的压力,专业不对口,收入反而下降。”乡镇补贴和课后服务费取消后,刘敏老师的月收入甚至减少了近2000元。
当地教体局的回应简单直接——这些教师均持有高中教师资格证,生源减少是调岗主因。但一纸资格证能否真正代表教学能力?教师们的困惑与无奈撕开了教师流转机制的巨大裂痕。
当地教体局的回应堪称“标准模板”:这些教师都持有高中教师资格证,调配是因生源减少的自然流动。然而一纸资格证,真能抹平初中与高中教学之间的巨大鸿沟吗?
这些老师的教师资格证很可能是多年前考的,并且高中数学的抽象程度和教学要求和中小学完全不一样。就这样把老师推上讲台,既是为难这些老师,也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更让人不解的是经济账。这些从初中调往高中的教师,因失去了乡镇工作补贴和课后服务费,月收入不增反降。工作量增加了,收入却减少了——这般“逆向激励”让人不得不质疑调配政策的合理性。
生源减少确实是许多地区面临的现实困境,但简单的“教师搬家”真是最优解吗?为什么不能借此机会推行小班化教学,提升教育质量?或者建立更科学的教师流转机制,确保人岗相适?
有网友直言:“这是典型的懒政思维。把教师当砖块,哪里需要往哪搬,完全不考虑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
教师是专业人才,不是可以随意拼接的积木。每个学段的教学都有其特殊性和专业性,“一刀切”的调配看似解决了编制问题,实则创造了新的教育问题。
当教师在焦虑中备课,学生在困惑中听课,这样的调岗真的达到了教育优化的初衷吗?或许教育部门需要更精细化的管理思维:建立教师意愿征求机制、实施学段衔接培训、保障待遇公平调整...
教育关乎未来,改革需要勇气,但更需要智慧与温度。那些站在讲台上的人,不应该成为改革中“被沉默”的大多数。
新闻来源南方周末《生源少了,小学老师去教高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