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元包进大厂”、“不限年级专业,全程远程”。随着暑假来临,各类实习中介在社交平台上活跃起来,他们明码标价,向焦虑的大学生出售着“梦想入场券”。
在这条灰色的产业链上,互联网“大厂”、投行、券商、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等知名公司的实习机会被包装成商品,价格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
当76.29%的大学生认为缺乏实践和工作经验是就业中最令人困扰的事情时,实习已成为大多数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在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最直接办法。然而,有限的优质实习岗位与庞大的需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落差,这正是付费实习中介滋生的土壤。
01 天价实习的灰色产业链
付费实习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灰色产业链。一般来看,传媒、经济、医学等专业付费实习较为常见。在医学领域,学生们去医院实习交纳一定费用是十分常见的现象。
中介机构通常将“付费实习”分为“付费内推”、“付费课程+就业推荐”、“付费刷远程项目”等多种业务类型。这些中介根据实习单位、学校专业背景、个人需求等不同,收费标准也不同。
据曾在付费实习中介机构工作的刘磊透露,项目完成后,中介会向相关员工返佣七八千元到两三万元不等。这种基于上下游关系链的利益捆绑,使得某些公司在职员工主动向中介提供实习岗位详情和名额。
02 幻灭与现实:付费实习的真面目
许多大学生购买付费实习后才发现,这些“买”来的实习经历往往“挺水的”,实际情况与中介承诺不相符的情况比比皆是。
苏州大学的许婷花了9000元获得某国际贸易合作组织的远程实习机会。在3个月的远程实习中,她没有接触到任何一个该国际组织的人,唯一写的稿件也未得到反馈,不清楚是否被发表。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付费实习往往不走人事系统,仅代表学生参与过某个项目,而不被公司认可为实习经历。完成实习后,学生可能只能获得一份没有公章的实习证明,还被提醒“毕业后这段‘付费实习’经历,只能使用在其他企业”。
03 企业回应与法律风险
面对付费实习乱象,多家知名企业已经发布声明划清界限。腾讯、美团、普华永道、中信证券等多家名企都表示,从未与任何第三方机构合作,整个招聘和求职过程不会收取任何费用。
腾讯人力资源相关负责人表示:“以腾讯为例,‘内推’只是一种简历投递方式,你可以通过介绍人了解自己有意向的岗位和业务,更加有针对性地准备面试,但这并不是一条必过的捷径。”
从法律角度看,付费实习存在多重风险。北京国樽律师事务所律师余狄指出:“如果劳动者在入职过程中,被发现实习证明是伪造的,企业可以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而不被视为违约。”
此外,这种付费实习行为可能涉及诈骗罪、合同诈骗罪、伪造印章罪等违法行为。若中介承诺通过支付高额费用能够协助获取某些知名企业的实习证明,还存在商业贿赂嫌疑。
04 理性看待实习与就业能力
长期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湖南大学辅导员于涵宇认为,寻找实习岗位的过程本身就是信息收集、筛选的过程,是学生能够对自身就业胜任力进行提前考核的很好途径。
于涵宇表示:“在和大量单位HR交流的过程中,他们普遍的反馈是,实习是很重要,但很多单位并不看重一个所谓的‘大厂’实习经历。实际上,在面试过程中,通过问题很容易就能辨别出学生究竟是真正在实习还是只是花钱买了个名头。”
即使没有实习,同学们通过总结和复盘在学校的实践经历和学生工作经验,一样可以证明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潜力。
某头部互联网大厂的HR江笑一针见血地指出:企业面试官经验丰富,几个问题就能试出实习经历的真伪。
那些花费数万元换来的远程实习,缺乏真实职场环境的历练,无法接触到企业的知识文档和业务图景。面试官通过灵活多维的考察,很容易发现破绽。
花钱买来的经历不等于真实实力,虚假的实习证明更可能成为达摩克利斯之剑,让好不容易到手的就业机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下一篇:怀化哪家高考复读学校最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