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陈柯旭
临近开学,电话手表再次成为进校焦点。
近日,有深圳的家长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反映,建议教育局禁止学生带电话手表上学。看似出于对孩子学习和管理的考量,实则是一种“一刀切”的简单思维,并非明智之举。
儿童电话手表的积极意义不可否认。从安全角度来说,家长通过定位功能,可以随时掌握孩子动态,遇到突发情况也能及时取得联系,尤其对于无人接送的家庭来说,电话手表就是刚需,无疑让家长吃下一颗“定心丸”。从社交层面来说,电话手表是便捷的沟通工具,孩子既能拍照记录生活,又能添加好友,分享生活趣事,增进感情,满足基础社交。
尽管,电话手表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孩子对手表等电子产品的把控能力相对较弱,分散注意力,导致学习效率下降;长时间盯着小屏幕强光加剧近视风险;部分功能还可能加剧学生的攀比心理。
但这些问题并非无解,儿童电话手表是安全工具,而非娱乐玩具,利弊完全取决于使用方式。学校可以制定明确的使用规则,上课期间老师统一管理,放学还给学生,既不让电话手表打扰课堂秩序,又保留紧急联系的功能。同时,家长应该加强引导,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和正确使用习惯。
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自然对电话手表的需求不同。部分家长一边给孩子购买电话手表,一边又要求学校禁止学生将其带入校园。这种“买表又禁表”的矛盾做法,实则是将本属于家庭的教育责任转嫁给了学校。在购买之前,家长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儿童手表所来带的各种隐患,提前做好预防和引导工作。而不是等到出现问题后,当起“甩手掌柜”, 把监管责任推给学校,一味要求“一禁了之”。
说到底,我们该思考的不是“如何禁止”,而是“如何平衡需求”。 面对科技产品进校园,教育管理不是简单的禁止和允许,它需要家长、学校、企业等多方形成合力,以积极引导的方式,让电话手表回归“方便家长联系孩子”的本质。所以,别轻易给电话手表进校园按下“禁止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