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妈
在小区碰到邻居李姐,她红着眼眶跟我说:“早上孩子磨磨蹭蹭没赶上校车,我忍不住吼了他一顿,看着他委屈哭的样子,我又心疼又后悔,明明知道不该吼,可当时就是控制不住脾气。”
这话戳中了太多家长的心——我们都懂“吼叫会伤孩子”,可当孩子把玩具扔满地、写作业磨到半夜、故意跟你对着干时,火气瞬间就上来了,等吼完看到孩子害怕的眼神,又陷入深深的自责。
其实“忍不住吼孩子”不是“坏家长”的标志,而是我们还没找到“快速降温”的方法。
1、“10 秒暂停法”:先“逃开”情绪现场,别让火气“炸”开来
阿琳以前是出了名的“暴脾气”,孩子弄脏衣服会吼,吃饭掉米粒会吼,有次孩子把她的笔记本电脑弄蓝屏了,她差点把孩子的玩具扔了。直到有次,她吼完孩子后,看到孩子躲在沙发角落,抱着玩偶小声说“妈妈不喜欢我了”,她才下定决心改改自己的脾气。
后来她学习“10 秒暂停法”:只要感觉火气要上来,立刻对自己说“停!先离开10秒”。
有次孩子写作业时偷偷玩平板,阿琳看到后火气直冒,刚想开口吼,突然想起“10秒暂停”,她赶紧转身走进厨房,打开水龙头用冷水洗了把脸,心里默默数“1、2、3……10”。
等数完再走出厨房,她发现自己的声音软了下来,不是吼着说谁让你玩平板的”,而是蹲下来跟孩子说“作业没写完就玩,会影响睡觉哦,我们先把作业做完,明天再玩好不好”。
家长吼孩子,大多是“情绪上头”的冲动行为,就像烧开水,火太旺会溢出来,而“10秒暂停” 就像“关小火”,让你有时间从“想吼”的状态里抽离出来。
不用刻意压抑,只需简单“逃开”现场——去喝口水、去阳台站站、甚至去卫生间待10秒,等情绪稳了再跟孩子沟通,你会发现自己能平静很多。
2、“换个说法法”:把“指责话”改成“具体需求”,孩子更愿意听
小敏以前总爱用“指责式”说话:孩子玩具没收好,她说“你怎么这么懒,每次都要我收拾”;孩子挑食不吃蔬菜,她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蔬菜必须吃”。结果孩子要么跟她对着干,要么委屈哭,她自己也越说越气,最后忍不住吼起来。
后来她试着“把指责改成说需求”,孩子玩具没收好,她不再说“你真懒”,而是说“妈妈希望你能把玩具放回箱子里,这样下次玩的时候更容易找到”;孩子不吃蔬菜,她不说“你不听话”,而是说“吃点青菜能让你身体更有力气,等下玩滑梯能爬得更高”。没想到孩子居然愿意配合了——不仅主动收玩具,还会夹起青菜尝一尝。
其实孩子听不懂“你怎么这么坏”的指责,却能明白“妈妈希望你怎么做”的需求。当你把“你怎么又做错”换成“我们可以这样做”,把“你真让人省心”换成“妈妈相信你能做好”,不仅能减少自己的火气,还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耐心,反而更愿意配合,形成良性循环。
3、“提前约定法”:跟孩子定好“规则”,减少“忍不住吼”的场景
楼下张阿姨的孙子小远,以前总爱睡前闹着要看动画片,每次张阿姨催他睡觉,他都不肯,最后张阿姨忍不住吼他,孩子哭着睡着,她自己也气得睡不着。后来张阿姨跟小远做了个“睡前约定”:每天晚上7点半到8点看动画片,8点准时关电视,刷牙洗脸睡觉,如果做到了,周末可以多玩半小时。
刚开始小远也会耍赖,到了8点还想再看,张阿姨不吼也不骂,只是提醒他“我们之前说好的哦,说话要算数,周末还想多玩一会儿对不对”。慢慢的,小远养成了习惯,到了8点会主动关电视,还跟张阿姨说“奶奶,我们去刷牙吧”。
很多时候我们忍不住吼孩子,是因为“孩子的行为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比如没按约定时间睡觉、没按时写作业。而“提前约定”就像给孩子画了个“清晰的线”,让他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也让你减少“突然失控”的情况。
约定不用太复杂,简单几条就好:比如“写作业前先把玩具收起来”“出门前要跟爸爸妈妈说再见”,甚至可以让孩子一起参与制定,他会更愿意遵守。
当规则明确了,孩子“不听话”的次数少了,你自然就不用频繁上火、忍不住吼了。
写在最后
“不吼孩子”不是要求我们做“完美家长”,而是学会“跟自己的脾气好好相处”。
我们可以有生气的权利,但不用把火气撒在孩子身上;我们可以有失控的瞬间,但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让自己慢慢冷静下来。
慢慢你会发现,自己吼孩子的次数越来越少,跟孩子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育儿不再是“每天跟孩子斗智斗勇”,而是“陪着孩子一起慢慢长大”。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婷妈alan,国家认证育婴师、家庭教育讲师,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儿经验,欢迎关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