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莞理工学校食堂由承包制转为校方自营模式后,出现“分量少、价格贵、食材不新鲜”等问题,甚至迫使学生以方便面充饥,引发广泛关注。尽管校方已致歉整改,市教育局也已进驻,但这场风波暴露的不仅是管理技术上的失误,更是公办学校餐饮服务转型中的深层困境。当食堂这份本应温暖的烟火气变成矛盾的爆发点,我们不得不追问:学生的舌尖安全,究竟该由谁来守护?
食堂经营模式从承包制转向自营本无可厚非,甚至值得鼓励——理论上,校方自营能够更好地控制质量与价格,杜绝承包商的利润最大化倾向,回归餐饮服务的公益属性。然而此次转型的失败,暴露出校方在管理模式转变中的准备不足与责任错位。校方将劳务派遣服务外包,却未建立相应的监管体系,导致“管理权归学校、执行权外包”的模式出现责任空心化。中标公司联系方式为空号、固定电话停机未更新等细节,更令人对其服务资质与责任心产生质疑。
这起事件折射出公办学校餐饮服务转型的普遍难题。从市场化承包到校方自营,并非简单的管理权转移,而是需要一整套专业化的运营体系作为支撑。食材采购、成本核算、质量监控、人员管理……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专业能力与精细化管理。若校方仅收回管理权却未配备相应的专业力量,甚至将核心环节再度外包而不加监管,这样的“自营”反而可能成为推卸责任的遮羞布。
更重要的是,学生与家长在此过程中的话语权缺失值得深思。食堂服务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与学习体验,其定价、食材选择、服务质量等关键决策,理应建立常态化的学生-家长-校方协商机制。然而在此次事件中,直到问题爆发后校方才被动回应,这种事后补救的方式难以真正保障学生权益。
校方提出的整改措施——增加供餐窗口、加强食材验收、重新核定价格、畅通反馈渠道等——固然值得肯定,但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重构学校餐饮服务的理念与制度。首先,必须明确学校食堂的公益定位,其核心目标是以合理成本保障学生饮食安全与营养需求,而非追求利润。其次,若采用“自营+外包”模式,校方必须承担起主体责任,配备专业管理人员,建立严格的外包商筛选与监督机制,而非将责任转嫁给第三方。最后,应建立常态化的学生家长参与机制,让服务对象的意见能够直接影响食堂运营决策。
食堂的烟火气,本该是校园中最温暖的存在。它不仅仅是一个提供餐食的场所,更承载着育人的功能——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怀的温度。此次风波虽已暂时平息,但它给所有学校敲响了警钟:任何改革都不能以学生的健康与权益为试错代价。只有将学生利益真正置于首位,让制度设计充满温度与责任,才能让食堂回归其本质——不仅是填饱肚子的地方,更是滋养心灵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