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高校陆续开学,准大一新生正式开启大学生活。进入大学后,若想接触更多感兴趣的专业,除了转专业,微专业、辅修专业也是优质选择。它们既能帮你补齐技能短板,又能提升就业竞争力,今天就详细聊聊如何选好微专业与辅修专业。
今年年初,教育部推动全国开设1000个“微专业”(或专业课程群),旨在帮大学生补全知识技能,提升就业能力。微专业主要分三类:急需紧缺型(聚焦行业缺口领域)、应用技能型(侧重实操能力)、交叉复合型(融合多学科知识),具有“小学分、高聚焦、精课程、跨学科、灵活性”的优势,学生需学习3—10门线上或线下课程即可完成。
目前多所高校已响应号召,开设特色微专业。比如湖南师范大学聚焦前沿领域,开设检察学、机器人工程、金融科技、合成生物学等微专业,兼顾核心素养培养;成都大学围绕数智时代需求,推出公务素养与申论写作、AI艺术设计、文创及时尚产品设计等方向;上海理工大学还联合上海东北片7所高校,为学生提供跨校微专业课程,拓展学习资源。
如何选微专业?先看这3点
选微专业时,无需盲目跟风,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看自身需求,若想补就业技能,优先选急需紧缺型(如金融科技、机器人工程);若想培养兴趣,可pick交叉复合型(如AI+短视频创作);二是关注高校要求,各校会公布微专业的申请渠道、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需确认自己是否符合申请条件(如绩点、前置课程);三是结合时间精力,微专业虽课程少,但需平衡主修专业,避免因贪多影响主业学习。
辅修专业,即辅修第二专业,是高校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的修读同层次其他专业的机会。学生达到要求后,高校会发放辅修专业证书,部分高校还会授予辅修学士学位,搭配学历证书,能让简历更有竞争力。比如主修计算机的学生辅修金融,未来可从事金融科技相关工作,拓宽就业方向。
申请辅修专业,这些要求要注意
各校对辅修申请有明确要求,通常包含三点:一是绩点门槛,多数高校要求主修专业绩点达到2.5(或均分70分)以上,确保学生有能力兼顾双专业;二是时间限制,一般在大一下或大二上申请,此时学生已适应大学学习节奏,能更好规划时间;三是名额与专业限制,热门辅修专业(如英语、会计)名额有限,需提前关注申请时间,部分专业还会对前置课程有要求(如辅修数学需先修高等数学)。申请成功后,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修完课程,达到学分要求即可获得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