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新疆尼勒克县第一中学的校园,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早早出现在教室门口,用温暖的笑容迎接每一位学生。她,就是来自江苏常州的援疆教师张银燕。2025年伊始,她带着教育初心跨越千里来到祖国边疆,用智慧与爱心在这片热土上书写了一段动人的育人篇章。
以思政之光照亮成长之路
在英语课堂上,张银燕巧妙地将家国情怀融入语言教学。她带领学生用英语讲述共建“一带一路”故事,组织撰写“美丽校园”英文倡议书。面对高三学生的升学焦虑,她创办“心灵驿站”专栏,用每周的心理调适小贴士为学生减压;为学习困难学生量身定制“每日30分钟”辅导计划及“1+1+1”帮扶模式(1名教师+1名优生帮扶1名学困生),通过“师徒结对”“一文多改”等个性化帮扶,让20多名学困生重拾信心。
学生吾拉哈提在成长档案里写道:“张老师让我明白,英语学习不仅是单词和语法,更是通向世界的桥梁。”
张银燕老师和学生们在一起 (杨进滨 摄)
用创新教学点燃求知火种
“要让每个孩子都爱上英语课堂!”这是张银燕常挂在嘴边的话。她首创“五阶递进”教学法,通过微课预习、课堂五环节、分层作业的组合拳,使课堂效率提升40%;她将班级变成8个“学习共同体”,用“小组擂台”“英语之星”评比激发竞争活力,让高三(6)班的课堂互动率从35%跃升至82%。
深夜的办公室总亮着她的灯——那里有她精心整理的五年高考题库,有分门别类的科技前沿阅读素材,更有记录每个学生错题的“会诊手册”。当高三(20)班的平均分实现跨越式提升时,学生们将进步归功于“张老师的‘英语加油站’午自习”。
以专业引领共绘教育同心圆
作为教研骨干,张银燕的示范课《说明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成为全校教师学习的样板,她的《七选五解题策略》专题讲座更被赞为“高考提分宝典”。与青年教师代红芳师徒结对期间,她手把手指导教学设计,助力其在校级竞赛中脱颖而出。担任说课比赛评委时,她提出的“目标导向三问法”让5位参赛教师受益匪浅。尽管支教工作繁忙,她仍坚持研读《新课标》、分析高考试题,并建立共享教学资源库,将江苏先进经验与边疆实际深度融合。
课堂上的张银燕 (刘露 摄)
让教育之花在边疆绽放
当学期末的最后一堂课结束,学生们用流利的英语朗诵《我的祖国》向她告别。这一刻,张银燕湿润了眼眶——四个月前那些羞于开口的孩子,如今已能自信地用英语表达理想。她自费购买的学习奖品或许并不贵重,但笔记本扉页“志存高远”的赠言却刻进了学生心里。
从江南水乡到西北边陲,张银燕用爱与智慧践行着教育援疆的使命。正如她在支教日记中所写:“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种。我愿做那束微光,照亮边疆学子走向更广阔世界的路。”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她继续以躬耕的姿态,书写着新时代教师的担当与芳华。(刘露 杨进滨)
下一篇:为孩子的人生长跑“攒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