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北京权威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郭利方,心理咨询师、高级中学心理学教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具有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背景。经过整合以人本主义为中心,结合青少年自身学校人际、师生、同学关系,亲子关系,在校表现等综合全方位因素针对性心理咨询,同时给予父母在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专业性指导,走出了一条独特而有效的咨询道路。
各位家有青春期娃的家长们!今天咱来聊聊当停课成了“暂停键”,家长咋跟青春期孩子一起写成长剧本。
(一)停课可不是终点,简直就是情绪的“过山车”
当孩子停课的消息像个大炸弹砸过来,家长那反应,就跟被按了快进键似的。心跳跟敲鼓一样快,手心汗多得能养鱼,嗓子眼儿都快冒烟了。有的人连夜翻《未成年人保护法》,有的人直接杀到学校去理论,更多人满脑子都是“我这么多年带娃全白费了”,开始疯狂自我怀疑。但真正的教育啊,得先放下找“正确答案”的那股子倔劲儿。停课可不是道德审判,这就是孩子跟社会规则撞了一下,然后来一次集体“重启”。
(二)别当情绪垃圾桶,先做“观察员”
你蹲下来,跟孩子眼睛平视,就会发现:那个摔门出去的少年,说不定是在用愤怒藏着羞耻呢;那个闷头刷手机的少女,可能是拿游戏当盾牌,建起了心理防线。别老追着问“为啥被停课”,不如看看孩子最近是不是老熬夜、突然不跟老朋友玩了,或者书包里是不是藏着烟。这些小细节就像拼图碎片,能拼出停课背后的“成长暗流”。
(三)把“教育”变成“共创”:三步破局法
1. 情绪急救箱:弄两杯热可可,别质问孩子,说“我发现你这两天老盯着窗外”,这对话就像剥洋葱,一层一层往里深入。
2. 规则重构游戏:别老说“不准再犯”,改成“咱重新规划学习地图”,用便利贴把彼此的期待写下来,贴冰箱上,弄个“家庭公约”。
3. 意外收获清单:停课的时候,说不定孩子头一回主动收拾房间,或者你发现孩子偷偷给邻居奶奶送菜了。这些闪光点,比成绩单还能给教育指明方向。
(四)当“停课”成了转折点
有个爸爸,孩子停课之后,带孩子去工地体验自己的工作。少年手都磨出血泡了,突然来一句:“原来您每天都在战斗。”这一瞬间,比啥说教都管用。教育不是揪着错误不放,是帮孩子在现实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停课就像生活扔过来的橄榄枝,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写新的成长剧本。
(五)给家长的“反脆弱”指南
? 建立“弹性时间表”:每天留1小时“无规则时间”,让孩子发呆、发脾气、撒撒野都行。
? 制造“微小胜利”:把“每天学6小时”拆成“做完3道数学题就奖励10分钟看漫画”。
? 启动“家庭实验室”:停课的时候,试试亲子烘焙、旧物改造,让教育在烤箱的叮咚声里发生。
后记:教育的真谛
等停课的乌云散了,那些一起熬过的夜、红过的眼、握过的手,都会变成比分数还珍贵的礼物。记住哈,没有啥时候是真正“停课”的,就是换个方式,让成长接着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