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刚过,得说句心里话:绝大多数老师真的不容易,勤勤恳恳、爱生如子,把教育当成使命在做。
但总有那么一小撮人,干的那些事,让人忍不住拍桌子。在他们眼里,学生到底是用来培养的苗子,还是拿来变现的工具?甚至还有人拿孩子的前途来拿捏家长?
这就太过分了。
前几天,澎湃新闻报道了一件事:邯郸一个高中生家长在群里客客气气地问了句,“麻烦老师,孩子说学校要收2700多资料费,具体是哪些资料呀?”
群里没一个老师出来回复,反倒是班主任劈头盖脸来了一句:“有事请电话沟通,勿在群中发表不当言论,以免影响孩子后续升学、考研、考公、考编。”
好家伙,我就问了一句,你直接把我孩子的前途都押上来了?
这口气,这架势,不知道的还以为进了什么“神秘组织”呢……
这不是学校嘛,怎么还搞起威胁那套了?
我觉得这事有点复杂。
首先,这2700多的资料费到底包含了什么?后来教育局出来通报,说这里面有教材费和教辅资料费,听起来好像2700 多不算特别贵?
但我们稍微算笔账就知道多离谱了。就拿高考生人手一本的《五三》来说,现在网上买一本也就二三十,顶配版也不过五十多。哪怕全按贵的算,2700块能买五十多本。
一个高中生,哪用得着这么多资料啊?书包塞得下吗?书桌放得下吗?这根本不合理啊。
再说了,都开学多久了,教材费到现在才收?这理由编得也太不走心。
更搞笑的是那句“自愿购买”,“自愿”这词现在都被一些人用烂了,自带糊弄人Buff。是不是真自愿,能不能自愿,上过学的都懂。
然后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是班主任那段“霸气回应”。家长问一问,就成了“不当言论”?问一下明细就不行,就得打电话悄悄说?
这反而让人更怀疑:这购书的事是不是本身就不太能见光?见不得群聊、只能私聊,是不是就怕留痕迹、怕被截图?
还有更骚的操作:后来有网友爆料,这钱必须交现金,还不是交给学校,是直接交到书店。
这操作我真是看不懂!
现在线上支付多方便啊,对家长和学校都省事,而且钱数有零有整的,交现金找零多麻烦啊。
可学校宁愿麻烦,也非要收现金,还不自己收,这到底图什么?难道真像网友说的,图的就是不留转账记录、不走公账、难以追溯呗。
这套路,懂的都懂。
而那句“以免影响孩子考学考研考公考编”,表面上看着是“提醒”,实则是赤裸裸的威胁。
这明摆着是威胁家长、拿捏家长啊,说白了就是告诉你:你孩子在我手上,你别多话,不然我有一百种方式让他不好过。平时穿个小鞋、批卷紧一点、谈话带点压力,高考前心态搞崩太容易了。
不知道这所学校的教育水平怎么样,但电影里帮派那套倒是学了个十足。家长问个问题,不想着解答;遇到问题,不想着把事情透明化、公开化,反而想着怎么拿捏家长的软肋。
说真的,我特别心疼现在的家长,太难了。
本来以为送孩子去学校是读书成才的,没想到反倒像送了个人质过去,谁都能来拿捏一下。
教育本该是光明正大、清清白白的事业,现在却被一些人搞成了“人质模式”。送孩子去上学,倒像送了个“软肋”过去。
疫苗、社保、言论、朋友圈……现在连问一句买书,都可能被贴上“影响前途”的标签。
只是,一想到孩子,想到孩子的前途,家长就只能妥协。
教育这面旗,不能倒,也不该被少数人抹黑。家长不该这么难,老师更不该变成“拿捏专家”。
但愿这样的事,能少一点,再少一点。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