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2026年度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公告》正式发布,经研读该公告全文,发现其中未涉及留学生相关招录内容。
近两年来, 选调生招录政策持续收紧。去年,已有多个省市取消留学生参加选调生选拔的资格。此次,向来对留学生较为友好的上海也调整政策,使得留学生群体失去了参与上海选调生选拔的机会。
01
上海市2026年选调生招录公告发布
留学归国人员被排除在招录范围之外
近期,上海市委组织部颁布了《上海市2026年度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公告》,其选调对象涵盖以下几类:
国内顶尖高校优秀毕业生:涉及北京大学等44所高校,主要面向最为优秀的应届毕业生群体;
“双一流”建设学科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包含中央财经大学等30所高校,重点面向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层次的优秀毕业生;
本市高校特别优秀毕业生:涉及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22所高校;
新型研究型大学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如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
图片来源:上海市2026年度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公告
与去年情况相比较, 第一类、第二类和第四类基本维持原状,均面向最卓越或具备显著特色优势的大学及其毕业生。
然而, 第三类涵盖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22所上海市高校,与去年相比,数量减少了7所。
今年上海选调生选拔工作的最大变革在于,2025年上海选调生政策明确规定:“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应届优秀毕业生,高校范围参照上海市留学回国人员 可直接办理落户的高校名单。”
其中, 美英高校数量居多,香港八大高校中的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以及香港城市大学也位列该名单之中。
留学生与国内学生享有同等的六大专业类别选择机会(综合管理、政法、信息技术、财经、城市建设、卫生健康)。
图片来源:上海市2025年度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公告
然而, 在今年的上海选调生选拔中,留学归国人员完全没有参与机会。
实际上,自2024年起,国内多个省市的公务员选调生选拔便已开始对留学归国人员加以限制。
2025年, 广东省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的高校范围有所调整,包含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等在内的近60所海外高校被排除在选调高校范围之外,仅部分国内高校应届毕业生具备报考资格。
山东省在2025年度选拔录用选调生公告中,无论是定向选调还是常规选调对象,均剔除了“面向国外高校、海外高校毕业生”这一类别。
该省选调生选拔以两种方式进行,第一批面向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17所高校毕业生;第二批为面向部分高校开展的定向选调,其中不涉及海外院校。
图片来源:山东省2025年度选拔录用选调生公告
重庆市2025年度定向选调仅面向国内普通高校应届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开放定向选调渠道,留学归国人员未被纳入选调范围。
《北京市2025年度定向选调和“优培计划”招聘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公告》表明,定向选调未向留学归国人员开放。
北京市的“优培计划”目前仍处于可报名阶段,不过其报名要求更为严苛。海外名校研究生的本科阶段需毕业于国内4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或所学专业为25所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学科。
定向选调生与“优培计划”存在显著差异。定向选调生拥有公务员编制,而“优培计划”人员则隶属于企事业单位。
由此可见,在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的省市,选调生招录已逐渐对留学生设限,留学归国人员报考公务员的途径正逐步变窄。
02
选调生收紧,国内学生也越来越难
选调生向来被视作公务员考试领域的天花板。
相关数据表明,2006年某部委通过中央选调生招录方式录用了4人,截至2025年,依据公开资料,这4人均已晋升至副厅级领导职务。
成为选调生不仅意味着晋升速度较快,更可谓仕途前景广阔。“学而优则仕”,这是众多人梦寐以求的理想职业。
然而,选调生的报考存在一定条件限制,报考者需具备 学生党员身份、省/校级学生干部身份, 或者曾获得校级及以上级别奖学金、校级及以上级别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
这体现出选调生选拔具有较强的政治属性。由于许多留学生缺乏国内院校的班级事务参与和党团活动经历,故而自然不符合报考要求。
此外,地缘政治问题致使社会各界神经高度紧张。选调生作为干部储备群体与未来的中坚力量,需具备清正的履历与坚定的信仰。
同时, 选调生还应具备优异的学业成绩。过去数年,颇为盛行的一种投机取巧方式为:普通本科毕业生留学英美澳加等国QS排名前100的大学,攻读一年制硕士学位,归国后以名校硕士身份报考公务员。
然而,此类一年制硕士深陷“水硕”争议,引发了广泛担忧。
再者,国内众多优秀高校与优秀学生尚待选拔,自然不会再将存在一定安全风险的留学生纳入考虑范围。
不过,这并非仅针对留学生群体。如果对近年来选调生报考资格进行对比分析,便可发现, 选调生招录的门槛不仅对留学生提高,实际上也在逐步收紧对国内大部分本科生与研究生的限制。
多地选调生政策明确将招录范围限定于部分重点高校,且重点高校名单进一步缩减,大量未列入名单的重点高校本科生与研究生丧失了报考资格。
部分省份的选调生计划已完全排除本科生,仅面向研究生进行招生。
图片来源:软科
对比2024年与202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招考简章可知,2025年近60个国考岗位不再面向本科生招录,而是将学历要求提升至研究生学历。
统计数据显示,本科生可报考的国考岗位招考人数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22年的92.99%降至2025年的86.99%。
国家公务员考试对高学历人才的青睐程度日益增加,专为研究生设置的国考职位数量大幅增长,招考人数在三年后实现了翻倍。
2025年国考公告也明确规定,2025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报考的年龄条件放宽至40周岁以下(通常情况为35周岁以下)。
综上所述,进入体制内的难度愈发增大,主要归因于报考要求不断提高,竞争愈发激烈。
某公务员培训机构负责人披露:“ 重点高校+研究生学历+党员身份+学生干部”这四个要素已成为选调生选拔的基本条件,普通学生甚至不具备报名资格。
这种调整的本质在于实现人才选拔的精细化,并非仅针对留学生群体。
03
体制内岗位依然向留学生开放
相较于纠结选调生的动态变化,将关注点转向更为广泛的体制内就业赛道不失为一种更具前瞻性的策略。国家公务员考试、省级公务员考试、人才引进计划以及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招聘等途径,不仅未对留学生设置壁垒,反而悄然释放出积极的政策信号。
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 涉外岗位呈现出持续扩容的态势。2024 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里,涉外岗位的占比已 达 18%。外交部地区业务司、商务部国际经贸关系等岗位明确提出“优先考虑具有留学背景者”。在财政部 2025 年拟录用人员名单中,80 人里有 10 位为境外硕士,他们分别毕业于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等知名高校。
地方公务员招录工作同样对留学生展现出开放包容的姿态。2024 年上海市公务员拟录用名单中,不乏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等 QS 排名前 100 高校的毕业生。2025 年北京市朝阳区公示的名单里,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华威大学等高校的海归频繁出现,且他们所涉岗位涵盖发改委、市场监管局等关键职能部门。
人才引进计划更是将留学生视为极具吸引力的人才资源。2025 年上海市留学生落户认可院校数量增至 191 所,较 2024 年增加 32 所。其中,毕业于 97 所世界排名前 50 院校的留学生可直接落户,无需提供社保缴纳记录。
深圳、杭州等新一线城市在争抢留学生人才方面竞争更为激烈。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数据显示,留学生的录用率较本土毕业生高出 9.7%,在国际会展、外事服务等岗位上优势显著。
在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举办期间,组委会工作人员中 17%为留学生,他们主要承担与外媒沟通以及国际嘉宾接待等工作。此类“主场外交”经验成为留学生就业的重要加分因素。
04
央企与国企倾向于招聘海外归国人
起薪相较于其他人员高出15%-20% !
体制内另一重要主体—— 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正以实际举措破除“排斥留学生”的传言。
在国家电网2025年第一批拟录用名单中,有317名海外留学生入选,其中毕业于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毕业生达83人。中国烟草、中国核电等企业更是明确规定“优先录用QS排名前50院校的毕业生”,部分技术岗位为留学生提供的起薪相较于国内应届毕业生高出15% - 20%。
这种用人偏好源于实际需求。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央企业海外业务占比持续攀升,既具备专业知识又通晓国际规则的留学生成为企业的迫切需求。中国移动于2024年推出“海外优才计划”,专门招聘通信、计算机等专业的海外归国人才,在派驻至东南亚、欧洲等地的项目负责人中,留学生占比超过40%。
科研机构也在加大引进留学人才的力度。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院等设立“海外人才工作站”,通过猎头公司定向挖掘海外名校博士。军事科学院在2025年首次将QS排名前200院校的毕业生纳入军官选拔范围,符合体检和政审要求者即可获得编制。
05
留学生突围策略:
精准选择院校与强化核心竞争力
面对政策调整,留学生应摒弃焦虑观望态度,积极主动地进行规划。
在院校选择方面,应 聚焦于“认可度榜单”。尽管体制内招聘并非单纯依据排名,但QS、软科等权威榜单依旧是重要的参考依据。以上海2024年公务员拟录用的留学生为例,其中80%来自QS排名前100的院校,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墨尔本大学等名校的毕业生更受青睐。部分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甚至对QS排名前100院校的硕士毕业生免予统一笔试,直接进入面试环节。
专业选择需契合市场需求。 金融、计算机、国际法等专业在体制内有着旺盛的需求。以财政部2025年录用的留学生为例,在录用的10名留学生中,有6人具备会计、统计学专业背景;外交部、商务部的涉外岗位则倾向于招收国际经济与贸易、外语类专业的毕业生。
能力提升应采取双线并行的策略。除学术成绩外, 实习经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建议留学生利用假期在海外企业、国际组织进行实习,此类实习经历在申请涉外岗位时更具竞争力。语言能力作为留学生的天然优势,雅思7分、托福100分以上的成绩可使留学生在国考400多个指定岗位的筛选中直接通过。
更为关键的是,留学生需 提前熟悉国内的招聘规则,避免因对政策了解不足而错失机遇。
06
并非时代的终结
而是一个更倚重实力的时代已然来临
上海选调生政策的调整,其本质在于 将留学生纳入更为公平的竞争体系。部分担忧“留学无用”者或许忽视了如下事实:2025 年上海公务员招录中,所录用的留学生均为硕士学历;国家电网录用的海外人才里,90%拥有两段及以上实习经历;外交部录用的留学生几乎均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或达到同等水平。
政策变动并不可惧,真正可怕的是以陈旧思维应对全新规则。与其纠结某一途径是否关闭,不如着力提升自身实力,总有适配的发展平台。
新一轮招聘季已然开启,对于计划回国发展的留学生而言,唯有洞察趋势、精准施策,方可在体制内竞争中崭露头角。毕竟,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