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中古诗文课堂的场景创想,到物理实验的规律探究,再到数学课堂的精准教学,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初中部一批教师用AI破解学科难题,用创新实践勾勒出“AI+教育”的生动图景。
“木兰征战时的铠甲是什么样的?辞家时的神情该如何描绘?”直到GenAI走进课堂,这一教学痛点终于得到解决。课堂上,徐小茜老师让学生分组选取诗中核心场景,用现代汉语细致刻画细节。随后,学生将文字输入GenAI,短短几分钟,一幅幅充满画面感的场景图便出现在教室大屏上。“以前是我逐句讲解,学生被动记笔记;现在他们会主动争论‘这幅图没画出木兰的坚毅’,甚至自己修改文字描述重新生成图像。”徐老师欣慰地说。
“物距、像距、像的大小到底有什么关系?”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上,这是学生最困惑的问题。刘世杰老师借助AI代码生成工具,搭建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数据处理系统,物理课堂才迎来“变形”。更让学生有成就感的是,这张可视化图像融合了全班的实验成果。
“以前总担心自己的实验数据错了,现在看到大家的数据都能汇成一条规律线,特别有信心!”学生们说。刘世杰老师也坦言,AI不仅让规律探究更高效,还帮学生建立了“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思维,这比单纯记住公式更有价值。
“随堂测验的正确率,能不能立刻知道?”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这些问题曾困惑老师。直到老师们将点阵笔带进课堂,以“保留纸笔书写+数字化处理”的优势,在“观、评、测”三个环节破解了教学难题,让数学学习更精准、更高效。在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初中部副校长李海英老师的课堂上,几何证明题、代数推导题……不仅能展示全班学生的答题结果,还能通过“笔迹回放”功能,还原每个学生的解题思路;学生作答结束,系统自动批改客观题,实时反馈正确率,并且精准跟踪到人。
李海英说,各科教师用实践证明:AI运用不是替代教师,而是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让课堂更有温度、更有深度。未来,他们还将继续探索AI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智慧与活力。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