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观察】北京大学二级教授辛德勇评“文科院士”未遂事业遇挫
文/落魄书生-王中银
辛德勇是北京大学二级教授。在中国高校教授也有等级之分,教授本是高校教师职称最高级,评上教授,晋升之路并非结束。高校正教授又分为一至四级,一级教授、二级教授、三级教授、四级教授。教授的级别,也一定程度反映教授的学术水平、工作能力。一级教授是最高级,学术地位的最高标尺,一般是院士级别的学界泰斗,二级教授仅次于一级教授,临近学术泰斗,一般是名校院长、研究所所长。三级教授一般是学界精英,学科负责人、青年精英,四级教授就是一般正教授。辛德勇,1959年出生,今年都63岁了,假如有孩子应该退休抱孙子了,结果还在学术界瞎折腾,网络吐槽社会认同感又不强。本科真不太好,哈师大、硕士博士都是陕师大能评上北京大学二级教授,本身就非常有成就。人心不足蛇吞象,辛德勇看不清形势,没活明白,相当于存在人格缺陷。
辛德勇博士毕业,在陕师大任教,评上副教授、调动到中国社科院评上研究员兼职教授,2004年调动到北京大学担任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辛德勇是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其学术地位并不低。历史学界长江学者都是学术大牛,辛德勇是其中一名说明其排名很靠前。桑兵 、阎步克、彭小瑜、 张国刚、荣新江、韩东育、李剑鸣、霍巍、茅海建、郑炳林、杜建录、包伟民、黄洋、 朱英、 石硕、王晓德等,名单附录后面。辛德勇觊觎北大博雅讲席教授,其实相当于文科院士,一级教授名分,吸引力非常大。辛德勇已经是长江学者,确实具有文科院士的资格,但凭借他的学术影响力距离文科院士还是有距离的,至少他没开宗立派,其学术水平并非不可替代,担任行政职务不出色,如果其同学或弟子担任北大副校长以上,培养的博士生省部级领导很多,他的学术地位水涨船高。有的北大、清华或人民大学著名教授去世,治丧委员会级别都是非常高,国家领导人吊孝,如果担任民主党派领导人,级别副部级以上,社会地位更高。
如果担任国师,去给中央领导人上课或担任智囊,社会影响力更大,辛德勇这些好像都不具备,他仅仅是纯粹书斋学者,社会地位相当于正处或副厅级,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北大副校长都不好评一级教授,好事能都轮到你辛德勇?做人要有点自知之明,有本事当个北大副校长,比一级教授更容易。担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主任,培养几名副国级博士生,本身缺乏足够实力和势力,光想好事。指导博士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编写国家级教材,谁的贡献大,谁的社会债权大,担任核心学术刊物主编,辛德勇明显有点自负,总认为自己本事很大,结果明显没面子。
文科长江学者都很厉害了。扎根本土、解决中国自身问题,把国际前沿学术理念和新兴学科带头中国,以学术为媒介,向国际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辛德勇连用英语教学都不会,按照他的水平,算长江学者中比较弱势的人物。别说觊觎一级教授,他的二级教授任职资格都存在疑问,至少里面很多人学术影响力比他大。文科长江学者全国总共500来名,辛德勇是其中一名,这可能是他能力极限。在治国安邦、经世致用方面,辛德勇并不突出,遇到评一级教授,替他说话的大佬也不多,本身在北大就有点边缘化,结果还不识时务为俊杰。北京大学教授、博导、长江学者不香吗啊?离开北大这个事业平台,辛德勇这就是一名公众号作者。本身自身自身结构就不占据优势,和世界名校学术交流也不活跃,有一定水准但不是中国顶尖的。本科、硕士博士也不拔尖,机遇好才能在北大担任教授,机遇不好,从一开始在省属师专奋斗一辈子,也是辛德勇的命运。
辛德勇这个地位和年龄与水平格局应该更大点,更有家国情怀。深切的国家情怀乃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关心国家命运,情系民生福祉,并非仅仅关注自身百万年薪或能否在北大70岁退休,能不能评上一级教授?本身辛德勇评上长江学者都透支自身实力,好事不可能一直青睐你。辛德勇连个海外学习经历都没有,国际学术影响力有限,也不是有家国情怀公共知识分子,也是著名智库支持人,培养几个非洲总统或受政界精英礼遇?研究的领域对中国现实遥远,本身是人文社会科学精英,北大或著名高校水平比辛德勇强的有几千人,他根本就不够格评一级教授。辛德勇对待遇看的很重,明显精致利己主义者。理科院士都搞的一地鸡毛,文科院士或一级教授本身人选人。假如辛德勇当年在中国社科院都没评上学部委员,凭什么在北京大学就评上一级教授?半官半文的文科学者热衷文科院士,动机不纯。辛德勇凭什么贡献最多、最大、最新、最重要、水平最高?一些重大社科项目都是高级别领导挂帅,辛德勇假如主修清史、新中国史,是社科名家,很多荣誉自然给他。社科成果与新闻报道理论宣传有关,《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联播报道过你几次?学习强国上有多少辛德勇的文章?金庸在浙江大学才担任个院长,连二级教授都不是,你辛德勇的成果比金庸还有传播力?社科本身不专业,开公众号,不是北大教授都可以搞,从公众号水平上没看出辛德勇多高。文科院士遴选猫腻多,辛德勇得过什么全国大奖?任何社科研究成果都有阶级性、民族性、政治性,辛德勇的成果明显政治性不明朗,不能评选为一级教授。建议辛德勇教授学术研究反动些,评选台湾中央研究院的院士。
历届长江学者名单【2004-2015年】
一、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历史学(30人)
2004(1人)
中山大学 中国近代史 桑兵
2005(1人)
北京大学 中国古代史 阎步克
2006(2人)
北京大学 世界史 彭小瑜
清华大学 中国古代史 张国刚
2007(1人)
北京大学 中国古代史 荣新江
2008(1人)
东北师范大学 东亚史学 韩东育
2009(1人)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 世界史 李剑鸣
2011(4人)
四川大学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霍巍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 茅海建
兰州大学 历史文献学 郑炳林
宁夏大学 西夏学研究 杜建录
2012(5人)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古代史 包伟民
复旦大学 世界史 黄洋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近代史 朱英
四川大学 民族学(藏学) 石硕
福建师范大学 世界史 王晓德
2013、2014(10人)
北京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 王奇生
中国人民大学 专门史 沈卫荣
南开大学 中国古代史 王利华
吉林大学 考古学 赵宾福
复旦大学 中国近代史 章清
南京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 孙江
陕西师范大学 藏学 王启龙
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古代史 李华瑞
西藏大学 中国少数民族史 次旦扎西
西北大学 世界史 黄民兴
2015(4人)
北京大学 中国古代史 辛德勇
首都师范大学 世界史 晏绍祥
四川大学 中国古代史 姜生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 黄兴涛
二、2015青年学者(4人)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古代史 张荣强
东北师范大学 中国古代史 刘晓东
南开大学 中国古代史 余新忠
武汉大学 世界史 谢国荣
三、讲座教授(8人)
北京大学 世界史 王希 (2004年)
北京大学 史学理论 王晴佳 (2006年)
复旦大学 中国思想文化史 B.Elman (2007年)
清华大学 专门史 黄一农(2008年)
复旦大学 R.Hsia 专门史 夏伯嘉 (2011年)
中山大学 中国古代史 朱鸿林(2012年)
吉林大学 考古学 李峰 (2013年)
陕西师范大学 中国古代史 伊琳娜·费奥多罗夫娜·波波娃(2015年)
入选2016年度长江学者的历史学者
入选名单特聘教授(4名)
王立新,北京大学,世界地区、国别史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专门史
赵学功,南开大学,世界史
陈锋,西北大学,中国古代史
讲座教授(1名)
康文林,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
青年学者(4名)
张全超,吉林大学,中国考古学
魏斌,武汉大学,中国古代史
张勇安,上海大学,区域与国别史
韩志斌,西北大学,世界史
入选2017年度长江学者的历史学者
特聘教授:
梁茂信 东北师范大学 地区国别史
王卫平 苏州大学 专门史
孛儿只斤•乌云毕力格 中国人民大学 专门史
青年学者:
李云飞 暨南大学 世界史
胡英泽 山西大学 专门史
徐晓旭 中国人民大学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