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5日,虽然初秋的微风带来了些许凉意,但通州区运河中学学生活动中心却气氛热烈——420名七年级学生齐聚一堂,盯着屏幕上“北京人均水资源量150立方米”的文字,眉头轻蹙;当老师讲到“2024年北京再生水利用量达13.23亿立方米,超过600个昆明湖水量”时,孩子们眼中又泛起惊喜。这特殊的一堂课,正是北京市“节水优先”德育课程的生动缩影。
自2024年12月19日“节水优先”德育课程开课试点,到2025年9月共11个区全面跟进,北京将“节水优先”理念从成年人延伸至青少年群体,从“阶段性宣传”转向“系统化培育”。这场跨越11个区的教育实践,正以浸润的方式,让节水意识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为超大城市水资源治理注入持久的“青春动能”。
试点启航
一堂课背后,是一个团队的“精雕细琢”
2024年12月19日,北京市“节水优先”德育课程试点启动仪式在海淀区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学校举行。彼时,《北京市节水条例》实施满一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至8.4立方米、再生水利用量占全市用水总量30%以上的亮眼数据,为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如何让抽象的“节水成效”变成孩子能听懂的“成长课题”,成为启动前亟须破解的关键问题。
“不能只讲‘要节水’,得让孩子们知道‘为什么要节水’‘北京是怎么节水的’‘我能做什么’。”北京市节水部门工作人员回忆。从2024年7月开始,市节水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与中国节水大使许静“泡”在一起,开启了长达4个月的课程研发。团队先后走访了北京中轴线北海团城、通州大运河、十三陵水库、密云水库等多个节水实践点位,收集了“古代雨水智慧利用系统”等多个鲜活案例,又结合《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和水利部关于加强对学生群体开展节水宣教的要求,最终形成了“认知—实践—创新”课程核心框架。
“认知层”聚焦北京水情,用“一组对比”唤醒危机意识:一边是“北京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1/10”的严峻现实,一边是多年来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持续下降的明显成效;“实践层”拆解身边的节水密码,比如教孩子们计算“一个节水龙头每天能省多少水”,结合北京推广的节水器具,算清“家庭更换5个龙头,一年省水超过2000升”的明白账;“创新层”则鼓励孩子们设计“家庭节水方案”,参考所在区“节水标杆单位”的节水思路,提出属于自己的节水途径。
“课程里的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案例,都来自北京的真实实践。”北京市节水用水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魏效凤说,团队特意避开了晦涩的政策术语,把涉水法规转化为请小法官依法断案的“节水小法庭”,把“水效领跑者”解释为在节水世界里,也有“学霸”和“标杆”。这种生动贴切的设计,让试点课一推出就收获了师生的认可。同步实施的问卷调研数据显示,试点启动初期,参与课程的学生课后反馈满意度达89%,83%的学生表示“能听懂课程里的北京节水案例”。
启动仪式当天,海淀区清华附中上地学校的学生在课后反馈表上写道:“原来大兴机场的厕所用水,是‘污水变来的’!我回家要教爸爸妈妈用淘米水浇花。”这份朴素的反馈,让许静和北京节水部门整个团队更加坚信:“把北京水情和我们身边的节水故事讲透,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各区联动
请老师化身“节水导师”
试点启动的号角吹响后,北京11个区迅速行动,将节水优先德育课程纳入“德育重点课程”清单。从城区到郊区,从小学到中学,老师们化身“节水导师”,让节水教育跳出刻板的节水知识讲授,让节水教育“活”了起来。
昌平区的课堂上,北京东方红学校的老师带学生做了一个“神奇的实验”:两个透明桶里分别装入“自来水”和“模拟再生水”(用活性炭过滤后的污水),当学生看到“再生水”逐渐变清,再听到“北京82座再生水厂每天处理的污水,能填满100个足球场大小的水池”时,对“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概念就不再抽象。课后,学生们自发组织的“家庭节水调查”,正是课程推动行为意识转变的缩影——调研数据显示,能主动关注家庭用水习惯的学生比例,从课前的35%升至课后的88%。
通州区运河中学、丰台区璞瑅学校在课堂上重点讲了“透水铺装如何让雨水‘消失’”,再对比“传统硬化地面雨水流失率达80%”的数据,让孩子们直观感受海绵城市的魅力。这种场景化教学成效显著,调研显示,理解“海绵城市能减少雨水浪费”的学生比例,从课前的21%提升至课后的84%,同学们不禁感叹,“原来脚下的路也是节水小能手”!
怀柔二中把“我们怀柔区有几座水库,分别承担什么样的功能”的小调研课题搬进课堂。调研数据显示,学生在课后对“本地水库与北京节水关系”的认知率,从课前的19%跃升至课后的92%。
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北京市节水部门在标准课件研发中注重内容创新,巧妙结合今年热映电影《哪吒2》中的情节,生动解析了“陈塘关”背后蕴含的水利智慧。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充分结合各区实际,将真实的用水和节水场景融入课堂,增强教学代入感。海淀区清华附中上地学校的张老师坦言:“起初备课时,我对‘再生水技术’部分心里没底。幸好市节水部门组织教师们走进槐房再生水厂,深入一线了解污水处理全过程。”通过大量精心准备的案例与实地感悟,张老师在课堂上形象还原了多种用水场景,教学效果显著。课后调查显示,这种贴近现实的教学模式广受学生欢迎,课程满意度高达91%。
全面推进的节水优先德育课程,已经取得了超预期的效果。调研数据显示:建议家人购买节水器具的学生比例从课前的48%升至92%,发现漏水立即处理的比例从42%跃升至88%,主动采取节水措施(如一水多用)的比例从43%提升至91%。孩子们的“节水日记”里,记录的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今天我用洗衣服的水冲了厕所,省了5升水”“妈妈说要把家里的旧马桶换成3.5升的节水款”等具体行动。
深层变化
拒绝“一阵风”,回应学校与社会的“迫切需求”
“以前我们也搞节水宣传,比如贴标语、开主题班会,但都是‘一阵风’,孩子们听完就忘了。”房山区朗悦学校总务处张老师道出了许多学校的心声。事实上,随着北京节水工作的深入推进,学校对“系统化节水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节水”,更要让他们“理解节水、践行节水”,而“节水优先”德育课程的推出,正是对这一需求的精准回应。
“学校需要的不是‘一次性讲座’,而是‘可落地、可延续的课程体系’。”北京市节水部门工作人员说,为了满足学校需求,我们提供了“课件模板”等标准化资源,在调研中获得93%的教师认可,有效解决了“老师备课难”的问题。
这种“从需求出发”的育人理念,正推动北京节水教育实现一场静悄悄却深刻的转型——从以往零敲碎打的宣传活动,走向更有体系、更有温度的“德育实践”。在今年3月,朝阳区北京中学润丰分校教劳动课的齐老师把课堂变成节水创新的实践场。他带领学生动手设计节水灌溉装置,最终校园里多了一套由同学们亲自参与安装的自动喷淋系统。孩子们在焊接管道、调试喷头中,不仅提升了劳动技能,更真切体会到每一滴水的珍贵。而在化学课堂里,刘老师则组织起“池塘健康微诊所”,引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检测水质、分析污染。在一组组数据、一次次实验中,节水护水不再只是口号,而是化作可知可感的科学探索。
西城区鲁迅中学的学生则把课堂延伸到了学校之外。他们暑期走进密云水库,实地探访、采集水样、分析数据,并在9月6日带着一手见闻与新文化街社区的居民面对面分享。孩子们用真实数据和亲身经历,讲述北京的水资源现状,演示生活中的节水妙招。这一堂“行走的德育课”,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沟通与担当,更让节水意识涌出校园、流向家庭。
“变化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是师生的节水意识。”北京市节水用水管理事务中心主任段卫军表示。
成效支撑
水务“硬实力”,为德育课注入“说服力”
“如果北京的节水工作没有实实在在的成效,课讲得再生动,孩子们也不会信服。”北京市节水用水管理事务中心主任段卫军说的这句话,点出了“节水优先”德育课程的“底气”所在。翻开北京节水的“成绩单”:2024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8.4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4.8立方米,均为全国最低;再生水利用量13.23亿立方米,占供水量的30%以上,织就了全国最完善的“第二水源”网络;全市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降至8.44%,优于国家一级标准;永定河、潮白河等五大河流连续五年全线通水,68个优美河湖成为市民亲水空间……这些沉甸甸的成果,既是节水优先德育课程鲜活的“教材”,也让调研数据中的认知提升有了坚实支撑。
在北京节水展馆,学生们不仅能够通过沙盘和多媒体了解到“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为150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10”,还能亲手操作智能节水装置,计算家庭节水潜力。问卷数据显示,参与展馆课程的学生对“城市水资源紧缺性”的认知率从课前的35%提升至课后的96%;在槐房排水展馆,“再生水生产全流程”实景模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他们通过交互设备观测再生水处理实景,了解到“每日处理规模达60万吨的再生水”。课后调研中,能够清晰解释“再生水可用于河湖补水、工业冷却与市政杂用”的学生比例达到90%,较课前提升55%;在清河污水处理二厂,学生沿参观廊道实地观察污水处理单元,通过显微设备观察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课后反馈显示,98%的学生表示“深刻认识到每一滴自来水的来之不易”,愿意主动成为家庭节水监督员。
“以前老师说‘北京节水做得好’,我没概念;看到槐房再生水厂,我才明白‘节水既要节省,更要通过科技让每一滴水发挥最大价值’。”丰台区璞瑅学校一位学生课后说道。北京市水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生产生活用水总量控制在3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十年下降33.7%,而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稳定在238升/日——在保障生活品质提升的同时实现用水零增长,这样的“北京奇迹”,让节水优先德育课程有了“说话的分量”。
未来可期
从课堂到社会,构建长效培育体系
2024年12月19日到2025年9月5日,北京“节水优先”德育课程已走过将近1年的路程。如何进一步发挥课程的作用?根据调研结论,76%的学生建议“增加水厂参观等实践活动”,68%的学生希望引入“家庭水费分析”等生活案例,62%的学生期待“节水辩论会”等互动环节。为了让“节水种子”持续生长,成为更持久的“全民节水动力”,市节水部门与更多的学校联合,从“课程完善、宣教共融、实践拓展、效果评估”四个维度,勾勒出未来的发展蓝图。
课程完善方面,将开发“分学段特色课程包”:小学段增加“节水绘本阅读”“节水手工制作”,比如教学生用再生纸制作“水滴书签”;初中段增加“节水课题研究”,比如指导学生调研“社区雨水利用现状”,呼应调研中学生对“生活案例”的需求;高中段则对接“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探索“AI在水资源监测中的应用”,还将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密云水库保护”等重大水务工程,开发“行走的节水课堂”实践路线,满足学生对“实地体验”的期待。
师资培养方面,将储备“节水德育师资”,吸纳再生水厂工程师、水务系统志愿者等一线实践专家,定期为学校老师开展“沉浸式培训”,推广优秀教学案例,解决调研中部分老师“不会讲、讲不深”的问题。
实践拓展方面,计划打造“10个青少年节水实践基地”,涵盖再生水厂、节水型企业、海绵城市示范区等场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节水一线”;还将拓展和延续本年度在海淀区首次举办的AI节水视频大赛活动思路,鼓励青少年开展节水创意活动、设计“家庭节水器具”或“校园节水成套方案”等,尝试将优秀作品由涉及该领域的高校或职业学校进行指导优化实现“从创意到研究”的学研一体化。
效果评估方面,将建立“节水德育成效跟踪体系”,参考此次调研的“课前——课后”对照法,通过“学生节水知识测试”“家庭用水数据对比”“社区节水参与度调查”等方式,评估课程对学生认知、行为的影响,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与推进方式,避免“重形式、轻效果”。
“节水是超大城市的生存之道,而青少年是节水未来的希望。”北京市节约用水办公室主任孙迪表示,未来北京将持续以“为民初心”推进“节水优先”德育课程,让更多孩子成为“节水理念的传播者、节水行动的实践者”,最终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标。当“家庭节水”从个体行为变成社会自觉,北京这座从极端缺水走向水效领跑的超大城市,必将续写出“人水和谐”的更美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