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涵小妹天性乐观、自信,又极有主见,这仨特性加在一起,主打一个“不听劝”。
我也不想做一个控制型妈妈,所以,绝大部分时间,她就随着自己的心意,自在地生活,自由地生长。
在这个这成长过程中,她的自信其实也在被慢慢消磨。尤其是当她上学以后,见识到更多优秀的同龄孩子。
首先,论学习成绩,她只是中等水平,谈不上优秀。成绩不优秀,对她自信心的影响倒也不算太大,因为她觉得自己除了学习,还多才多艺,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天赋和特长。
比如,运动。
她从小活泼好动,热爱多种运动,每天花很多时间跟院子里的小伙伴一起追赶、爬树、打球、踢球……她觉得自己比邻居小伙伴的运动能力都强,就是个运动天才。
进入小学之后,她总是积极报名参加运动会比赛。
比赛项目也是由她自己选定,她觉得自己最厉害的是跑步。
第一次运动会,她报名了短跑100米,没跑出名次,自己反思的原因是起跑失误。
第二次运动会,她报名跑4x100接力,跑了小组倒数第一,她找的理由是队友不给力。
第三次参加运动会,是小学六年级,她又报了800米长跑。当天我亲自到现场助威,一路陪跑着为她加油,她真的是很努力地在跑啊跑啊……无奈对手太过于强大,即便她竭尽了全力,也只跑了个小组第三,无缘任何奖项。
经过这一系列的挫折和失败,她对自己的“运动天赋”也慢慢失去了信心。
一晃小学六年过完,今年升到初中,又有新的运动会要启动了,她直接放弃了报名。
这时候,我就诚恳地提了条建议:
“你要不要试一试跳高?我觉得你的运动天赋主要在于身姿灵巧,又很勇敢,但在耐力方面比较欠缺。我觉得对你来说,跳高比跑步更有优势。当然你跑步也不错,以前的运动会之所以没有获奖,是因为报名跑步的运动健将太多,竞争太过于激烈……”
涵小妹只思考了几秒钟,就采纳了我的建议,因为她内心其实也很想参加运动会啊。
报名结束后我们看到了班级报名表,正如我所料,大部分孩子都报名了各类跑步比赛,导致跑步还要提前进行预赛选拔。
而报名跳高的,全班仅有她一个女生。
所以,涵小妹未经选拔,甚至没做任何训练,就直接就进到运动会决赛场。
运动会结束,涵小妹从赛场一出来,就兴奋地跟我说:“妈妈,我跳得很好,老师也夸我弹跳力很棒,给了我好几次挑战的机会!”
全校参加女子跳高比赛的有将近三十个孩子,她跳了第五名。
回到学校,老师组织了颁奖。全班40个孩子,能拿到比赛名次(前八名)的孩子只有四个。涵小妹光荣地成为了那四分之一,领奖台上,她笑成了花。
这是她上初中一个多月以来第一次获得奖状。也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获得运动会的奖状。
待她平静下来,我继续启发:“有时候,适当听取一下父母的建议,是不是结果也不错?”
涵小妹笃定地点头:“是的,我以后会多听妈妈的建议,不过这一次我能获得名次,主要是我在跳高方面本身就很有天赋!”
好吧,她又自信心爆棚了!
反思总结下来,咱父母的角色,确实只能是一个“副驾驶”。
孩子人生的绝大部分决策,得靠孩子自己做主,父母只能在某些必要的时刻(当小司机感到迷茫或失去自信时)提出建议。也只有在这种时刻,好的建议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就拿涵小妹参与运动会这事来说,我很早就委婉给出过建议,让她试试别的项目。但她执意要参加跑步,我也不能强求,并且还得大力支持。
万一她超常发挥呢?或者,她就是享受这个比赛的过程呢?
如果我一开始就强迫她跳高,哪怕她拿到了名次,可能内心还是会觉得跑步更好。
人生就是如此,特别容易美化自己没有走过的路。
所以得让孩子先走他们自己选择的路,让他们获得充分的现实体验。
只有当他们到了迷茫和走不下去的时候,父母再指出另一条路,他们才愿意试着去走。
不光是运动,学习方面也是如此。作为最早一批考上985的小镇做题家,我也有很多学习方法,我恨不得对她倾囊相授,但她并不会全部听取。
当她坚持要用自己的方法时,我也只能表示支持。事实上,有些时候,她自己提出的方法,确实很有亮点,也更符合她自己的体质。(参考文章:)
此外,不是所有问题都有办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