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妈
周末在小区游乐场,我蹲下来观察一群玩耍的孩子。五岁的朵朵紧紧跟在妈妈身后,每次想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游戏前,都要先回头确认妈妈还在;而旁边的小宇则自由穿梭在滑梯和秋千之间,偶尔被其他孩子撞到,也只是挠挠头继续玩。
这两个孩子的不同表现,让我想起心理学家约翰·鲍比的话:"安全感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勇气来源。"
孩子的安全感就像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却时刻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举止。通过观察这3个细节,我们就能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拥有足够的安全感。
1、分离时的反应:安全感的第一面镜子
小雅最近跟我分享了她女儿的变化。以前每次送女儿去幼儿园,孩子都会哭得撕心裂肺,拽着她的衣角不肯松手。但最近一个月,女儿开始主动挥手说"妈妈再见",还会提醒她"下班早点来接我"。小雅说,她做了两件事:一是每天固定时间接送,二是离开时明确告诉孩子"妈妈下午五点来接你"。
这让我想起依恋理论中的"安全基地"概念。就像小鸟第一次学飞时,需要知道巢穴就在不远处。
邻居家的孩子就是如此,妈妈每次离开前都会指着时钟说:"当长针走到这里,妈妈就回来了。"现在这个孩子不仅分离时不哭闹,还会安慰其他小朋友:"我妈妈答应五点来接我的。"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3-6岁孩子的分离焦虑程度,直接反映了他们内心的安全感指数。当孩子能够坦然面对分离,说明他们确信这份爱不会因为距离而消失。
2、面对挫折的反应:安全感的试金石
老陈的儿子学自行车时摔了十几次,但每次摔倒后都自己爬起来继续练。老陈说:"我从来没有扶过他,但每次他摔下来,我都会蹲下来问他'疼不疼',然后说'你自己决定要不要继续'。"现在这个男孩不仅骑车技术好,遇到其他困难也从不轻易放弃。
这让我想起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观察:有安全感的孩子,会把挫折视为成长的机会。
就像小区里那个总爱爬树的小男孩,有次从树上摔下来擦破了膝盖,但他妈妈只是帮他消毒包扎,说:"下次记得抓稳树枝。"结果第二天,这个男孩又兴致勃勃地爬上了树,还学会了用腿夹住树干保护自己。
心理学研究表明,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面对挫折时,表现出更强的韧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他们知道,无论成功失败,总有一个温暖的港湾在等着自己。
3、社交中的表现:安全感的晴雨表
李姐的女儿以前是个"社恐",每次带她去串门都要哄半天。但最近半年,这个孩子突然变得特别喜欢和小朋友玩,甚至会主动邀请别人来家里做客。李姐说,她做了两件事:一是每天保证半小时的专属陪伴时间,二是鼓励孩子带小朋友回家玩。
这让我想起社会学家提出的"安全依恋促进社交能力"理论。
就像我认识的那对双胞胎,姐姐从小在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现在特别擅长安慰哭泣的小朋友;而弟弟因为父母工作忙经常被送到奶奶家,见到陌生人就会躲在妈妈身后。
儿童发展专家指出,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社交中表现出更强的同理心和合作能力。因为他们内心充满安全感,所以更愿意敞开心扉与他人连接。
写在最后
看着孩子们不同的表现,我突然明白:安全感不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让他们确信——无论发生什么,爱始终在那里。
那些分离时不哭闹的孩子,不是不在乎妈妈,而是知道妈妈一定会回来;那些摔倒了能自己爬起来的孩子,不是不疼,而是知道有人会关心;那些主动社交的孩子,不是不害羞,而是相信自己会被接纳。
作为父母,我们不需要时刻把孩子拴在身边,而是要通过稳定的陪伴、明确的规则和温暖的回应,为孩子筑起一道看不见的安全网。
当孩子的内心充满安全感,他们自然会展现出最自信、最勇敢的模样——这或许就是养育孩子最美好的回报。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婷妈alan,国家认证育婴师、家庭教育讲师,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儿经验,欢迎关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