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往往只关注名校毕业生这一身份,而忽视了个体的能力、素质差异。

▲北京市公安局公交总队2025年11月份拟聘用勤务辅警名单中,包含多所名校毕业生,引发关注。图/大河报
文| 刘辰
近日,“中安卫士北京”公众号公示了北京市公安局公交总队2025年11月份拟聘用勤务辅警名单,名单包含80人,并附带了拟聘用辅警的毕业院校信息,其中不乏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名校,引发网友关注。随后,原“北京大学”的信息,被改为“北京大学(医学部网络教育)”。但此事仍引发部分网友质疑,名校毕业生应聘辅警这样的基层岗位是否为“大材小用”。
招聘公告中介绍,此次勤务辅警招聘共设有巡逻值守、警犬训导等多个岗位,具体分配方向由该单位政工部门及用工部门统筹安排,被聘用后试用期工资4200元,转正后工资待遇5111元至6839元。
在高校毕业生市场化就业已经20多年后,还存在名校毕业生到某些基层岗位就业是“大材小用”的观念,说明社会对于人才市场的“供需见面,择优录用”,还缺乏认知。
需明确的是,名校毕业生并不是“被分配”到这些基层岗位,而是自己去应聘,并成功被聘用。这是双向选择的结果。
名校毕业生与职业院校毕业生应聘同样的辅警岗位,给大学生的启示是,不能再有“学历出身决定论”,大学毕业生能找到怎样的职业,关键在于自身有怎样的核心竞争力,未来的职业发展,也取决于自己的实力,而不是学历。
考上名校的学生,不要以为自己有名校的光环,就有好的未来。现实是,名校的同一专业毕业生,能力相差巨大,有的能拿到多个高薪职位的录用通知,有的则没有任何用人单位问津。但舆论往往只关注名校毕业生这一身份,而忽视了个体的能力、素质差异。
“大材小用”,在“计划就业”环境中,是存在的,而在市场化就业环境中,“大材小用”则可能只是一些“高材生”的自我安慰。由于择业是供需见面、择优录用,一些“高材生”或许投递了很多简历,参加了无数招聘会,最终只能找到一份比较基层的工作,说明这一工作对其来说,恰恰是眼下“合适”的选择,“高材”是学历角度、自我认知角度的,而非社会认可的。
这是市场化就业必须有的基本认知。一方面,学生不管就读哪所大学、哪一专业,都不要有“一劳永逸”或“自暴自弃”的想法,最好大学的“热门”专业,也会有就业很差的学生,而普通院校的冷门专业,也有就业、职业发展很好的学生。从自身能力角度来看就业,会促进每个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做好大学学习规划,培养自己的核心就业竞争力。
有些学生、家长以为只要考上名校的热门专业,就一劳永逸,会有好职业、好前程,但学生如果大学学业成绩不佳,综合素质欠缺,毕业时就容易陷入就业困境。
而有的普通院校学生,在进大学后对自己严格要求,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在就业时得到的评价,反而高于名校毕业生。这也是要破除唯学历、唯名校评价,用人要从学历导向转向能力导向的原因。
另一方面,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择业观,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岗位就业,从职业发展角度看,也并非“小用”。对于在基层岗位工作,也要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如果名校毕业生,应聘了这一岗位,却眼高手低,工作不投入,表现不如其他院校毕业生,能否转正还说不定。
反之,如果把这作为重要的历练机会,有突出的岗位表现,完全可以以此为起点,获得更好的职业与事业发展。从基层岗位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发展,取得职业与事业成功的案例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