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开人之间差距的不仅仅是你的努力和勤奋,而是思维模式。因为思维可以决定行动,而行动最终决定成败。
然而可怕的是,越来越多的家庭正在培养孩子的“穷人思维”,这让他们长大后,很难有出息。

越来越多的家庭,认为让孩子吃苦是非常可笑的事情。他们不允许孩子受一点点委屈,遇到一点困难,吃到一点苦头,出现问题,父母会第一时间冲在前面,为孩子扫清障碍。
“没苦硬吃”的确不对,但是“有苦不吃”只会害了孩子!
剥夺孩子吃苦的次数,就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看似孩子无忧无虑,一帆风顺,实际上一丁点承受能力都没有。他们听不得批评和指责,受不了委屈,承受不了半点儿的压力,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一点点风吹草动就会被吹断。
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耳朵里只能听表扬,遇事儿就想后缩,碰到困难就后退,犯错了就喜欢甩锅,他们安于现状,不敢进步,甚至于有的孩子在遇到困难后第一时间就是回去找妈,不愿意再进入社会一步。

有的家长反对孩子参加劳动,如果孩子连劳动都觉得是吃苦,那他这辈子不会有大出息。做点家务累不着,干点活苦不到,孩子反而会在劳动中体会到快乐,在过程中学会优化和效率,感受到团体的力量,在成果中获得满足感。
不要遇到事儿就挡在孩子的前面,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这样他们才能成长。重视自理能力和抗挫能力的培养,
鼓励孩子多参加运动,在运动体会汗水,感受胜利和失败。
吃苦不会害了孩子,它只会让孩子更有力量。
别看现在的学习越来越卷,但是孩子学习的动力正在快速消失。
一位朋友是初中班主任,他告诉我这几年,初中厌学的孩子越来越多,上学期,学校就办了三四个孩子的休学。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到初中厌学,只是青春期闹别扭,过了这段时间就好了。却不知,这是跑的太快太急,让孩子受了内伤。

一旦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就开始反抗,不想学习。尤其是进了大学之后,本来成绩优秀的孩子开始出现挂科,逃课,放弃学习,就是因为他们在高中之前被压的太狠了,在他们心里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负担,一旦脱离了父母的控制,他们就急于摆脱学习。
同时,电子产品的沉迷,也让孩子们快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劲头。
要知道每个app的背后都有N个顶尖团队在研究如何让你沉迷在他们的应用中,直播,短剧,短视频,网文强烈地吸引着孩子,让孩子的大脑越来越迟钝,反应越来越慢,专注力越来越差,对手机的兴趣远高于对学习的兴趣。
同时,一些不良引导在改变着孩子的三观,他们会认为读书不如做直播,认识变得肤浅片面,思想变得偏激狭窄,成为一个思想“穷”、认知“穷”,兴趣“穷”的可怜人。

不要太过度保护孩子的情绪,这样的孩子会非常敏感,半点委屈都受不了,一点问题就会爆炸!
曾有一段时间,育儿上非常流行对孩子多表扬少批评,多赞扬少打击,鼓励父母要照顾孩子的情绪。然而事实证明,这样养大的孩子受不了半点儿的不认同。
他们对批评和挫折的反应过于强烈,对别人的评价过于在意,甚至因为一点小事就情绪失控,经常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久久不能释怀,内耗非常严重,这样的情绪反应不仅影响了人际关系,也阻碍了个人成长。

不必过度保护孩子的情绪,不要担心批评会让孩子崩溃。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不完美的时候,面对批评和挫折时应保持平和的心态。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情绪,孩子对情绪的掌控力越强,情绪越稳定,性格就越平和。
温和大气,善良乐观,性格好的人事事有人愿意帮,一帆风顺生活越来越好。而性格极端,情绪不稳定的人说话不中听,办事特别臭、动不动就甩脸子得罪人,遇到啥事儿,别人都不愿意伸手,事事不顺心越过越差,一生都会被“坏运气”陪伴。

发现没,现在的孩子花钱特别冲,鞋子动不动就好几千,手机从来都是最新款,出门打车,渴了就喝奶茶,买东西从来不问价格,想要就买。
如果是富裕家庭,这样的消费没啥问题。如果是普通家庭,父母真的要注意了,因为这样的消费习惯最终会将孩子养成眼高手低的心态。
他们会产生错误的认知,认为赚钱是很容易的事情,不珍惜,不踏实。他们很容易形成“享受型”人格,工作中好高骛远,不想付出努力,但是想要获取高额回报。他们会看不起日常的小事,认为只有做大事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自信是好事,但是盲目自信会导致孩子缺乏耐心和毅力,无法从小事做起,逐步积累经验和能力,最终干啥啥不行。
如果不是富二代的命,就不要把孩子养出富二代的“病”!
培养孩子拥有正确的三观,养成正确的认知,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让孩子明白幸福是靠自己的双手得到的,而不是做梦梦到的。

真正的爱,是教会孩子拥有跨越障碍的能力,让孩子在适度的吃苦中成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在接纳委屈中坚强,在脚踏实地中进步,这才是给孩子最宝贵的人生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