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准备过教资考试的人,几乎都听过“68、69分魔咒”——明明感觉自己答得还行,结果查分的时候卡在及格线门口,差一两分就能过,那种憋屈劲儿,比考50多分还让人难受。有人说这是“故意压分”,为了控制通过率;也有人觉得是自己运气差,刚好踩了阅卷的“坑”。其实真不是这么简单,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说,为啥这么多人栽在这一两分上。
先得搞清楚教资考试的分数咋来的,不是你卷面答多少分就直接算多少。咱们考的科目,比如《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还有学科知识,都是先有个“卷面分”,满分150分,最后会换算成“报告分”,满分120分,70分及格。换算公式挺复杂,大概是按通过率来调整的,简单说就是“水涨船高”——如果这届考生整体考得好,卷面分就得更高才能换算成70分的报告分;要是整体水平一般,卷面分稍低也可能过。
那为啥偏偏是68、69分(报告分)特别多?本质上是因为这部分人刚好卡在“及格线边缘”,换算的时候差了一点点。但具体到答题上,可不是“差一点点”那么简单,都是平时复习没注意的小细节,最后凑成了“差一两分”的大遗憾。
先说最容易让人掉以轻心的《综合素质》,好多人觉得这科简单,背背作文、记记职业理念就行,结果栽在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上。选择题一共29道,每题2分,一共58分,这部分要是错多了,后面再怎么答都难救。比如考“教育法律法规”,好多人记不清《未成年人保护法》里的细节,问“学校能不能劝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明明答案是“不能”,有人凭感觉选了“能”,这就丢了2分;还有考“文化素养”,考个节气、古诗作者,平时没积累,瞎蒙又错了,几道题下来,选择题就丢了10分以上,后面材料分析题再扣点,作文再写得一般,可不就卡在68、69分嘛。
材料分析题更是“踩分重灾区”,好多人不知道“按点给分”,洋洋洒洒写了一大段,没说到关键点上,一分都得不到。比如考“学生观”,要求结合材料分析老师的做法,正确的答法是先写“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再从材料里找对应的例子,每一点都标清楚。但有人直接写“老师做得不对,应该尊重学生”,没提理论术语,就算意思对了,也只能得一半分。还有考“教师职业道德”,“三爱两人一终身”得写全,少一个点就少几分,好多人漏了“终身学习”或者“关爱学生”,几分就没了,最后总分自然差一截。
再说说《教育知识与能力》,这科全是知识点,背不扎实就等于白考。好多人复习的时候“囫囵吞枣”,比如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只记得“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却忘了“情境性、社会互动性”这些关键特点,答题的时候只写一点,得分就少;还有考“德育方法”,问材料里用了什么方法,有人把“榜样示范法”和“情感陶冶法”搞混,答错了就扣分。更坑的是简答题,比如问“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一共5个点,有人漏了“家庭因素”或者“社会文化因素”,每个点2分,漏两个就丢4分,后面论述题再扣点,可不就差一两分过线嘛。
还有学科知识,比如语文、数学这些,除了考专业知识,还得考“教学设计”,这部分占分特别多,好多人没练过,直接瞎写。比如语文的教学设计,得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每个部分都有固定的得分点。有人教学目标只写了“让学生学会这篇课文”,没分维度,直接扣一半分;还有数学的教学设计,没写“板书设计”或者“课堂小结”,又是几分没了。学科知识的选择题也不简单,比如数学考微积分、语文考古代汉语语法,平时没复习到位,错几道就把分差拉开了。
除了答题本身的问题,还有些“隐形坑”让你不知不觉丢分。比如卷面不整洁,字写得乱七八糟,阅卷老师看不清,就算你答对了,也可能少给1-2分;还有答题超出指定区域,答题卡上明明标了“在此区域内答题无效”,有人没注意,写超了,那部分内容直接不算分;更有人答题卡涂错题号,选择题明明第一题选A,涂到第二题上,后面全错,这种低级错误,直接把自己坑到68、69分。
再说大家最关心的“压分”问题,其实真不是故意针对某个人,而是通过率在“作祟”。教资考试是“资格性考试”,不是“选拔性考试”,但也得控制通过率,不然人人都能拿证,教师资格就不值钱了。比如某一年报考的人特别多,阅卷的时候就会“严一点”,材料分析题里没写关键词的就不给分,作文立意稍微偏一点就打低分;要是报考人数少,或者整体考得差,就会“松一点”,意思对了就给分。那些68、69分的人,其实就是在“严判”的时候,刚好差了几个得分点,没达到及格线的标准。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很多人复习的时候“偏科”,比如把精力全放在学科知识上,忽略了《教育知识与能力》,结果学科考得不错,《教育知识与能力》却卡在68分;或者反过来,觉得《综合素质》简单,没怎么复习,最后栽在这科上。教资考试要求所有科目都及格才能拿证,只要有一科卡在边缘,就只能下次再考,所以这种“偏科”导致的68、69分,特别常见。
那怎么才能避免掉进“68、69分魔咒”?其实也不难,关键是别犯那些“低级错误”,把该拿的分都拿到手。
首先,选择题别瞎蒙,尤其是《综合素质》的法律法规和《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理论题,一定要多刷题,把常考的知识点记牢。比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里的“学校责任”“家庭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里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学习动机理论”,这些都是高频考点,背熟了就能少丢分。刷题的时候别只记答案,要搞清楚每个选项为什么对、为什么错,不然换个题型还是会错。
然后,材料分析题一定要“按点答题”,先写理论术语,再结合材料。比如考“教师职业道德”,先把“三爱两人一终身”写出来,每个术语后面跟一句材料里的例子,比如“材料中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帮学生补课,体现了‘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这样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到得分点,不会漏给分。平时练习的时候,多对着参考答案看自己漏了哪些点,慢慢就会答了。
作文也别掉以轻心,《综合素质》的作文占50分,几乎是半壁江山,写不好直接影响及格。作文一定要扣题,比如题目是“师德”,就别写太多无关的内容,多举一些教育领域的例子,比如张桂梅、于漪这些名师的事迹,再结合自己的理解,最后点题。开头和结尾要写得工整,别写错别字,字数一定要够,不然会扣分。
还有,卷面一定要整洁,字写得不好看没关系,但一定要清楚,别涂涂改改。答题的时候看好答题卡的区域,别写超了,涂卡的时候别涂错题号,这些细节虽然小,但能帮你多拿1-2分,刚好就能过线。
最后,复习别偏科,每个科目都要花时间。《综合素质》的文化素养部分虽然考得杂,但可以每天花10分钟看看常识,积少成多;《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知识点多,要列思维导图,把知识点串联起来记,别死记硬背;学科知识要结合教学设计一起练,多写几篇教案,熟悉答题套路。
其实教资考试的68、69分,不是“魔咒”,也不是“故意压分”,更多是因为自己复习不到位、答题不规范,最后差了一点点。只要把该注意的细节都注意到,把该拿的分都拿到手,想过线其实不难。下次考试的时候,别再犯那些低级错误,相信你肯定能摆脱“边缘分”,顺利拿证!

上一篇:家长距离老师只差教师资格证了